新华网北京5月20日电(记者李江涛)20日在京举行的首都青少年科学素养建设讲坛上,专家呼吁,中小学科学教育主要的目的不在于教给青少年多少科学知识,而在于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理事长、原中国科协副主席徐善衍近年来做了大量科普工作,他在讲坛上举了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案例。1968年在美国俄亥俄州,一位年轻的母亲因幼儿园阿姨教自己的孩子认识英文字母o而向法院起诉,因为这位母亲认为:每当她画这个圆圈o时,孩子可以说是月亮、鸡蛋,而一旦教孩子念o时,美丽的翅膀就被剪断了。结果,这位母亲胜诉了。
徐善衍说:“这个有点不可思议的事例说明,国内外的教育普遍认识到,必须要遵循孩子们的发育特点和学习成长的规律。绝不能拔苗助长,热衷于小博士、小院士的评选,这么做长远看往往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徐善衍认为,中小学教育不能追求分科,应在综合性、基础的科学知识上下功夫,更要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启迪学生们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当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出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过少过多的强调分科是不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科技人才的。美国理工科大学的本科教育,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属于通识教育,内容包括历史、法律等知识,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本专业的知识。大学的科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性,中小学科学教育更应重视知识的综合性。
在徐善衍看来,让青少年到科技馆、博物馆,只是学某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科技馆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让他们通过参观和互动的学习,让他们得到启迪。中小学的教师能够传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我们的教育目的应该是让学生们读更多的书,善于思考和探索更多的问题。
首都青少年科学素养建设讲坛由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主办,是2009北京科技周的重点活动之一,主题为“中小学科学教育资源的整合、传播与共享”。(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