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能否“无缝对接”基础教育?
昨天,复旦附中举行了新老校长交接仪式。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原复旦招生办公室主任郑方贤从老校长谢应平手中接过复旦附中的“帅印”。
从大学“空降”到中学出任校长,郑方贤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96年,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袁晓明就任进才中学校长。此后,有中文系副教授背景的何晓文接过了华东师大二附中校长之职。再后来,既当过辅导员,也有过多年大学专业课教学经历的徐向东,从上海交大出任交大附中的校长。而像上外附中、上音附中这样的“准专业学校”,更是一直由大学专家“把持”着校长交椅。从全国来看,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师大附中等一流名牌大学的附属中学,均实行了大学教授治校模式。
高等学府的专家教授转任中学校长,是否意味着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能够实现“无缝对接”?
郑方贤
对改革基础教育有独特见解
昨天的会场外,复旦附中的几名学生对有“招办主任”背景的新校长充满着期待。有学生问:“我是理科生,对复旦的自主招生很感兴趣。不过,听说自主招生先要过复旦水平测试关,考文理科10个科目,那么,现在我是否还要拾起历史、地理?希望新校长给我们多些指点。”还有学生问:“都说现在大学对高中毕业生不满意,除了高考分数似乎什么都没有。我们怎样才能符合大学的要求,怎样才能融入大学的文化氛围?”
近几年,因为有了自主招生,郑方贤频繁地与各地的中学校长接触,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如何衔接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调研。可是,在昨天的会场上,郑方贤显得比较低调:“在中学,我是个新兵,仍要进一步了解情况。”复旦组织部门则透露:郑方贤仍兼任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选择他担当复旦附中新校长,是考虑到他多年高招工作的经验,希望以此推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
前几年,由于负责自主招生工作,郑方贤多次谈到对基础教育现状的看法。有人曾说复旦在自主招生的资格申请测试中,要考10门学科,是在给学生加负。郑方贤认为,进行10门学科的水平测试,是希望向基础教育传达一个信息,即培养学生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应该有偏科。郑方贤说:“为什么中学要分文理科,到了大学反而又讲通识教育,这个过程为什么会倒过来,值得反思。”
昨天的仪式结束时,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拿过复旦附中党委书记、副校长王德耀的名片,上面还写着“预防医学、环境科学教授”。郑方贤和王德耀,一对搭档来自高校,同时又是教授身份,也许他们的联手,能为上海的基础教育改革做点有益的探索。
何晓文
按大学教育思路塑造中学生
在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一干就是17年,何晓文的教育笔记足足记了37本,仅第一年的调研笔记就有5万多字。“或许是看问题的角度和眼光不同吧,从大学到中学,不存在什么高人一等,但思考问题的方式却有着不小的差异。”
何晓文说,她到任没多久便主动去拜访了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询问一个优秀人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素质,结果,专家们给出了包括冒险精神、协作能力在内的 20多条建议。“为什么校长要思考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对提高中学的升学率有用吗?”有许多教师对校长的举动直言“看不懂”。
何晓文说:“当时还没有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这个提法,但我感觉,华师大二附中不能墨守成规,培养的学生要集大气、大智与大爱于一身。于是,我就沿着这样的思路组织老师们重新设计课程、重新制定育人目标。”
现在,每个置身华师大二附中的学生都有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学校越来越像个“小大学”了。因为,何校长是在按大学的思路塑造他们。学校开设了多元化课程体系——由4+1大类课程构成,即由大文化类课程、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类课程、社团活动类课程、荣誉课程和学校德育课程五个板块构成,其中荣誉课程既有对中学数理化的提高内容,也有专供理科实验班和学有余力学生选学的内容,更有针对高三保送生开设的“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大学英语”等大学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会请大学老师来授课,所得的学分还会被部分高校所认可。同时推出了超过200门的“选修课程超市”供学生选择,开拓学生视野。
李酉亭
到中学任职有优势也有劣势
上海市实验学校前身是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实验班”。建校22年以来,历任校长都是大学教授“出身”,李酉亭是第三任。李酉亭说,教育是有共性的,从高教“转战”普教,只是教育对象不一样了,对象的心理和生理年龄特征有所差异。“大学教授到中学任职,有优势,也有劣势。劣势是,新上任时,对学校规章制度的熟悉程度不如传统的校长。因此,就得靠深入第一线,感悟和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初到中学的头三年,李酉亭几乎一周要听7 到8节课,看老师如何上课,观察学生如何反应。
在中学校长岗位上干了13年后,李酉亭去年退休了。他认为,有高教背景的校长并不是技高一筹,但因为知识和阅历的原因,关注的角度会不同。“现在不少中学里,理想教育缺乏针对性,没有实效。多数中学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情况,忽视学生的情绪和个性。
现在大部分学生的目标是:做题,然后考大学。他们思考的也是‘哪所大学好’‘考什么专业热门’,而非‘我将来想干什么’。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会很痛苦,因为,他是为了考大学而进的大学,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李酉亭说,但高校出来的人,往往会更关注人是怎么成材的,包括培养学生的人格、个性、理想追求等。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上海市实验学校推出了“学生个性卡记录”,要求每位老师每个月用叙事的方式,记录每名学生的个性特征、喜怒哀乐,以帮助学生个性和谐成长。这一研究,被列为市级重点课题。
定期阅读领域里最新的研究文献,是高校老师自觉的学习行为。但李酉亭“空降”到中学后发现,中学老师鲜有主动学习学科前沿动态的意识。因此,李酉亭和他的团队制定了一套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资深教师,每学期至少要上一堂到两堂公开课;每位教师还必须听至少两堂公开课,其中包括所教学科外的课;每个教研组定期组织自学和讨论,了解学科发展最前沿的研究。“最前沿的信息,或许与高考无关,但老师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会无形中帮助学生构建一个长期的知识目标。物理老师听语文课,地理老师听数学课,之所以‘串’着听,是因为各学科间不是割裂的,这能让老师带着系统的视野去教学,那么学生也就学会了用系统的角度去看各个学科。”
【焦点链接】
中学校长任职现状:门槛低、要求宽
我国对中小学校长的准入门槛并不高,而且规定得也比较宽泛,这其实已经为广开门路选拔校长提供了可能。
按国家教育部门制订的《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校长任职的基本条件除了政治过硬外,对业务的要求大致是:乡(镇)完全小学以上的小学校长应有不低于中师毕业的文化程度,初级中学校长应有不低于大专毕业的文化程度,完全中学、高级中学校长应有不低于大学本科毕业的文化程度;中小学校长应分别具有中学一级、小学高级以上的教师职务;都应有从事相当年限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
国家对中小学校长的岗位能力要求主要有:能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能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听课、评课及指导教学、教研、课外活动等工作的能力。具有指导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改进教学的能力。能以育人为中心,研究学校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从实际出发,开展教育教学实验活动,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些“空降”校长介绍,他们上任时都遭遇过“习惯思维”和“传统做法”的阻碍,但事实证明,他们瞄准的目标和推行的办学策略,几乎都是成功的。
然而,对大学教授、专家涉足中学领导岗位的现象,教育行政部门乃至整个教育界态度审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遴选校长,首先应当看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挑选出的校长是不是真正适合这所中学。从目前来看,中学选择校长的目标似乎还不太清晰。不过,此举对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报记者 王蔚 张炯强 马丹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