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和教育家差距在哪 竺可桢对校长职厌恶万分——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教育新闻
    大学校长和教育家差距在哪 竺可桢对校长职厌恶万分
2010年03月29日 09:3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竺可桢:只想做科学家,对校长一职厌恶万分,却让一所普通院校崛起为“东方剑桥”

  本报记者 雷宇

  与今天“40名教授争一个处长的位置”有些不同,与蔡元培齐名的教育家竺可桢曾一再拒绝:“余对浙大校长一职实已厌恶万分也!”

  3月26日上午,纪念竺可桢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数十位白发苍苍的院士专家为之动容。竺可桢,我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1936年4月至1949年5月长校浙江大学13年。

  不愿做大学校长,却做了最好的校长。这位在哈佛大学气象专业以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甚至为此不无遗憾地放弃了多年前求之不得的参加国际气象会议的良机和代表中国出席联合国教科文会议的机会。

  在竺可桢的日记里,流露了他的遗憾:“十年校长,已成落伍之气象学家矣!”

  在这一切付出的背后,是竺可桢在战火连天、五易校址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将这所他接手时只有3个学院、16个学系的大学办成了拥有7个学院、27个学系的大学,成为当时全国最完整的两所综合性大学之一,这所主要服务地方的学校,在抗战硝烟中崛起为“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

  蔡元培、梅贻琦、竺可桢……上个世纪初教育家辈出,而今天大教育家缘何稀缺?

  浙江大学退休老教授何亚平曾3次研读竺可桢日记,在他看来,作为教育家的竺老关于教授的选聘和认识对于当前浮躁的学风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教授剽窃、校长造假,学术腐败盛极一时,毁掉的将是几代青年人。”年已7旬的何亚平对当前发生在高校的怪现状忧心不已。

  而上个世纪40年代,竺可桢就提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

  竺可桢广寻良才,对教授的珍惜让人感佩。他长校期间,群英荟萃,既有王淦昌、苏步青、谈家桢、贝时璋等国际知名科学家,又有钱穆、马一浮、熊十力、丰子恺等人文大师,以至于当年亲赴浙大参观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先生盛誉学校为“东方剑桥”,让人钦羡一时。

  70年后遥望当年的老校长,浙江大学现任校长杨卫院士认为,竺可桢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杨卫谈起1936年秋,刚刚上任的竺可桢在新生入学典礼上发表演讲时提出的两个著名问题:“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问问自己,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在杨卫看来,竺可桢校长心中的大学教育目标,绝不仅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在于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而今已经很少有大学校长像竺可桢那样,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浙大保姆”了。一位与会老专家有幸在竺可桢长校时就读,对于这个一口绍兴乡音“老保姆”的掌故如数家珍。

  1944年10月,一位教授临终托孤,十多年后,一位专家还目睹过竺可桢探访其子时“这对并非血亲父子亲密团聚的欢乐景象,再次感受到竺可桢博爱精神的力量”。而多年后,很多当年的学生仍可收到这个署名“友生竺可桢”的来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座谈会上如是评价:“他执著的求是精神、注重通才教育、尊崇思想自由、教育研究结合等卓越的教育思想,更成为我们当前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