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永之“伤”困扰种子选手
“为什么在中学阶段成绩优异的学科竞赛选手,进了大学后却未表现出高人一等的能力?”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大学化学学科创立10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化学教育”分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30多所中学的校长、化学竞赛教练,与北京大学名教授们围绕“中学化学教育与竞赛”主题,进行了面对面的思想碰撞。让大家感到困惑的是——从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脱颖而出的种子选手反倒成了《伤仲永》故事中的不幸主角!
得奖保送更是独木桥
“能否把每年的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时间提前,让我们的学生更早知道是否有保送北大的资格?”不少中学老师提出如此建议。河南省郑州一中的化学竞赛教练告诉记者,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中,获一、二、三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具备保送资格;“而对北大这样的顶级学府,保送生基本只取学科竞赛全国一等奖选手!”
记者了解到,那些在历年化学学科竞赛中的“得奖专业户”中学,高三阶段大多为了冲击金牌,把其他科目的正常上课都停下。而每年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在1月举行,换言之能否得奖保送,其时才见分晓,一旦冲击一等奖未果,这些长时间停课备战的学子,利用接下去有限的时间转而准备高考,要想步入心仪的北大校门,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孩子们太辛苦了,这种博弈压力,比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甚至要超出几十倍。”山西省实验中学一位化学老师如是说。
尖子生反而越跑越慢
按理说,经过层层严格淘汰,最终在全国学科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学子,进入大学相关院系后会如鱼得水,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些保送生,大一入学才半年,就把当年参加竞赛的老本全部吃完了!”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老教授华彤文就碰上过这样的学生。
华彤文教授发现,自己所编写的《普通化学原理》教材,对有些保送生来说完全就是“炒冷饭”。有些中学给参加竞赛的孩子讲得特别深,但细问之下却发现,这些孩子对很多知识点根本没读明白!
更让华彤文教授感到忧虑的是,不止一个学生无奈地告诉她:高三阶段全力以赴冲击化学竞赛,其他科目的上课都停了。保送进大学后,马上感觉出自己化学专业内的知识优势在不断缩小,而在物理、英语等学科,却显得力不从心……
综合素质优异才受青睐
“越来越多的学科竞赛,似乎正被异化成进入名校的敲门砖。”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一位老教授表示,目前一些中学对年轻学子的培养方式,和高等学府对人才选拔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偏差。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中学生,才适合参加学科竞赛?已有40年教龄的段连运教授认为,只有学生本人对学科抱有浓厚兴趣,中学有带教这些特殊才能学子的教学条件,才有可能使这项竞赛和这些参赛学子健康地发展。
作为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代表队领队和总教练,段连运教授对记者说,他所青睐的中学生,一定具备如下素质:语文、数学、英语位列全年级前5名;在此基础上,对化学学科抱有浓厚兴趣。“无论如何,综合能力优异是前提。否则,你很难在这一领域持续发展。” 本报驻京记者 王乐
(本报北京5月6日专电)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