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出现低级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这14年里,人们对待低级错误的冷漠态度,以及将错就错的习惯性力量难以置信,被人们奉若真理的中学教材,竟然出现低级错误。更难以置信,挑出这个低级错误的,不是出版者、教育部门、教师,而是一国之总理。
如果这是一个不易察觉的错误,那还可以谅解。可是,这个错误已经不是一般的低级了。陕西、甘肃属于西北地区,无论是从地域、自然环境还是历史沿革来说,都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如果头脑不清醒,或是想搞点学术创新,硬把陕西划入华北,或许还可以用“学术争鸣”来遮掩。但甘肃碍着华北什么事,两地隔着十万八千里呢。如果甘肃是华北,那么宁夏也该划进去。
编写教材者即便不懂地理,也该懂语文吧。古诗有“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很多小学生都能背诵,讲的都是甘肃这地方。古诗告诉我们,那时这里就是遥远的边塞,你把它说成是华北,连古人都要笑话了。
如今,教材编纂不是“大一统”了,百花齐放活跃了思维,丰富了内容,但也容易造成更多的错误。出版教材是个利润丰厚的产业,大家都想镀一把金,但在赚钱的同时,起码也得把活儿干得漂亮点,总不能把伪劣产品卖给学生吧。
更可笑的是,这个明显的错误,竟然在教材中存活了14年。直到总理听课,才被偶然发现,并且为公众所知。“谬误重复一万遍就是真理”,北京市教研部门编纂的这部教材,14年里在课堂上重复恐怕有一千个“万遍”了,已经错得“有理有据”了。假设提出错误的不是总理而不是别人,恐怕专家官员们还不会认账呢——这么多年、这么多人都没说错,你说错了就错了?
其实,我们并不认为,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北京市的地理教师和中学生,谁也没有发现过这个低级错误。所以一直没有进行更正,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教师和学生不愿较真,或是较真也没用,于是教材咋写的就怎么教、怎么学,要不考试时就麻烦了,你偏说甘肃在西北,那不是白白丢分吗?二是编写出版教材的部门不愿改,听到下面反映了,也知道错了,可是更正是有经济成本和面子成本的,那么多印刷好的教材和辅导材料,难道都给毁掉?随书附送一本勘误表倒是可行,可那不让广大师生笑掉了大牙?思来想去,还是装聋做哑、将错就错最聪明。
于是,我们一边高调地大谈着素质教育,一边连一个教材低级错误都无力撼动。教师懒得质疑,把错误教给学生;学生无力质疑,把错误全盘接受——这样一届一届都习惯了,一直错了14年。而平日里大加推崇的,素质教育的启发、思考、研究、探讨等学习方式,早已被抛到爪哇国去了。直到盼来了总理听课,大家才有意愿、有兴趣去改正它。
世上事情最怕的就是认真二字。总理这一认真,课就没有白听,不但听出了错误,还听出了教育的尴尬。只不过,这样的纠错效率也太低了。此前有报道称,辽宁鞍山退休教师刘长生在合肥声称,他能在全国通用的中学历史教材中找出600余处错误。如果其中六分之一属实,也有百处之多,要是都等着领导发话才去改,怕是要好几个世纪才能改完吧!(张勇)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