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拒绝加试生物 生物地理如何消除"高考歧视"——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教育新闻
    自主招生拒绝加试生物 生物地理如何消除"高考歧视"
2010年01月08日 15:38 来源:新闻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高校自主招生拒绝加试生物考生引争议

  □晚报记者 李征 报道

  又到一年一度选科时,在今年的同济大学自主招生报名条件当中,“高考选考生物的学生除外”这句话赫然在列。同济大学招办老师解释,历年来均是如此。同济教务处的老师则解释,加试生物的学生人数太少,生源质量也有限,因此不如直接从加试物理、化学等主流学科的考试中选拔,“优质生源,虽然是加试物理、化学出身,但由于底子好,进了同济的医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一样可以学好。 ”

  近年来,生物、地理这两门小学科遭遇“高考歧视”已是常态。这在高校录取层面仅仅是一小部分,而更多则体现在高中学校的教学安排方面,尤其体现在文理分科之时。可以说,“无人加试”的现状造成了高校“歧视生物生”的局面。

  一名校三年未设生物班或地理班

  徐汇区一所重点中学校长告诉记者,该校已有连续三年没有设置生物班或地理班了,该区其他不少重点高中的情况也大致相仿。去年曾有一名学生坚持加试地理,学校只好安排一名高二地理老师单独带教。在文理分科时,校方还会有向导性地动员学生报考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人气学科”,这样在高三阶段,除了综合学科当中还有少部分知识点,生物、地理学科基本上就和学生绝缘了。

  这位校长感慨,直到复旦水平考推出10门测试,优秀生才开始重新重视这些学科。今年最新推出的交大五校联考当中也加入了综合测试部分,也对更多的优秀学生也有了激励。

  在他看来,现在的“高考游戏规则”存在问题,是地理、生物受冷遇的重要原因。本市高考实施“3+1+综合”之后,主动加试这两个小学科的考生不仅人数变少,质量也随之降低,高考录取也受到影响,即使是华东师大地理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这样的重点院系也无法招揽到优秀的、足够数量的加试地理、生物生源,高校随之在专业要求上也会加上“选报生物学生除外”的字样,高考生为进入理想专业只能忍痛割爱加试其他学科……这样的恶性循环再次导致地理和生物的学科地位更为弱化,加试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少。

  高中生跨校学习加试学科

  “说到底,是应试教育使得高中学校和学生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位育中学原副校长姚国超认为,现实问题造成了小学科的人才枯竭,就拿在本市多所学校开展得风风火火的研究性课程来说,有些学校在教育督导检查时,会拿这些小学科做漂亮的表面文章,鼓励学生动手进行生物实验、学写地理论文,但在检查之后,则会把本该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时间用在“+1”学科的辅导上面。

  此外,不少学校,包括不少重点中学,在高二上学期就早早分科,学生接触这些小学科的时间更少,兴趣自然也就随之降低。而如果加试小学科的人数只有一二十人,甚至更少,高中学校为了方便教学,也会鼓励这部分学生加试其他“主流学科”。 “可以说,如果不是父母在地理、生物方面术有专攻,或是本人有非常强烈的兴趣,学生是不大会主动要求加试小学科的。 ”目前,在重点高中里面,只有松江二中、七宝中学、上师大附中和晋元中学等少部分学校,加试小学科的人数达到了班级建制。

  在徐汇区的市二中学和上师大附中之间曾经展开这样的校际合作:由于市二中学加试生物的学生太少,而上师大附中则较多,市二中学于是安排本校的这少部分学生到上师大附中学习生物。这样的合作也实属无可奈何。

  “高考游戏规则”必须改变

  怎样改变小学科遇冷的现状?多所学校的老师均认为,必须改变现在的 “高考游戏规则”。他们建议,首先应该打通地理属于文科、生物属于理科的限制,让文科生也能加试生物,理科生也能加试地理,相应改革高考综合学科,那么报考小学科的人数就会有所增加,“其实,地理学科里面有很多知识点都是和物理、化学相关的,文理学科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划定。 ”

  其次,高中学校不要太早分科,留时间给学生对小学科产生更多的兴趣。高中学校也不能轻易地向小学科 “关门”,“如果有一年停止开地理班、生物班,那么下一届的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受到影响,即使对小学科感兴趣,也会因为从众心理改选其他学科。 ”

  再次,高校方面也要进行适当引导,在招生要求当中删除诸如 “高考选考生物的学生除外”的规定,让更多考生不要因此对小学科心生畏惧。

  最后,对小学科的高考试题难度也应有所控制。前几年生物试题较难,加试生物的学生还为此感到委屈:我们本来就是“小众”,高考题一难,我们在招生录取时更加吃亏了!近两年难度有所下降,不少学校出现了报考人数增多的情况,普陀区的曹杨二中、晋元高中均呈现了这一变化。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