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创新班” 对教育的反思不能停留在议论阶段——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教育新闻
    解密“创新班” 对教育的反思不能停留在议论阶段
2009年12月11日 10:14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相关阅读:本科论文登顶《自然》科学"小牛人"是这样炼成的

  一个由在读本科生组成的“创新班”,成立才9个月,20多名学生中就有3人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自然》分刊、《科学》上发表论文,其中有1人是第一作者,年仅20岁(详见本报12月9日A01版《华工本科生登上国际学术高峰》、12月10日AⅡ01《科学“小牛人”是这样炼成的》)。

  这个“创新班”的名字叫“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创新班”的学生都是“神童”,老师都是“魔术师”吗?还是它有什么别的神奇的地方?如果不是,“创新班”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如果有,“创新班”模式对教育体制改革会否有启发?这种“看起来很美”的模式能够复制吗?……

  带着这些疑问,本报专访了一直参与“创新班”成立和发展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党委书记、科教工作负责人杨国华等人。

  -华南理工大学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创新班”模式

  按照“2.5+1.5”模式开展基因组科学人才培养,即学生前两年半在学校完成学业,后一年半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完成学业。学校根据学生所属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专业培养要求,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华大将与有意向的学生签署预招聘协议,这批学生完成学业后,华大与达到预招聘协议规定要求的学生签订劳动合同。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党委书记、科教工作负责人杨国华:

  我们想在这方面做一些有益尝试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基因组科学具有前沿性、学科交叉性,对人才培养体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传统教育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它对人才的要求。所以,我们想把基因组学的教育重心前移到本科阶段。

  创新班学生能力相差不大

  记者(以下简称“记”):罗锐邦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以下简称“华大”)范围内,第一个在本科阶段就在《自然》上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的,金鑫和邵浩靖的研究成果也较早体现出来。这是他们个人条件优于其它同学,还是因为同学参与项目的进展不同?

  杨国华(以下简称“杨”):我认为与项目进展的关系比较大。学生刚刚进入华大的体系,个人还没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因为一个项目是华大的科学家根据学科发展、目前研究现状做出的设计,学生进入后,是根据个人兴趣、组长挑选而进入不同的项目,由于项目进展速度不同,或者与外面单位合作的有些项目投入比较大,就走得快一些。

  其实,进入创新班的这些学生,自身素质和个人能力相差不是太大。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他们没有创新班这样的平台,没有个性化教育方案的设置,可能也会有不同的成长轨迹。比如说,罗锐邦是个非常聪明、有想法的学生,以他的素质和能力,在华大这个平台上,他更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记:起初,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大是出于什么考虑成立了基因组科学创新班?为什么挑选本科生而不是研究生进入创新班?

  杨:华大2007年成立,2008年就与一些学校合作办学,合作招生的过程中发现研究生考分很高,但实践中创新能力比较弱。

  由于华大副院长王俊、科学体系负责人李英睿都是在很年轻甚至本科还没毕业时就进入基因组研究领域,现在都做得非常优秀。比如王俊就有20多篇发表在《自然》、《科学》上的论文,作为第一作者的就接近10篇,中国科学界可能都没有一个科学家能靠近这个成就。所以,我们就考虑到人才成长的规律:是不是越早进入这个领域,就会发展得越快越好?

  与此同时,我们也分析了学科的特点。与传统学科不同,基因组学具有大工程、大科学性质,像基因组测序平台都是用工业化、产业化的思路去做科学,传统教育体制出来的毕业生进来,很不适应海量数据,受已有东西的束缚很大。另外,基因组科学具有前沿性、学科交叉性,对人才培养体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传统教育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它对人才的要求。所以,我们想把基因组学的教育重心前移到本科阶段。

  在与多家高校的沟通中,我们发现与华南理工大学对人才培养的理念相同,所以“一拍即合”成立了“创新班”。2009年3月,我们首开先河,将基因组学教育移到本科阶段,现在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年轻人在华大有大把机会

  记:在确立这种“创新班”模式之后,华大用什么指标选择人才?有什么特殊的培养方式吗?

  杨:最硬的指标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扎实的英语和计算机基础是前提条件,学习成绩只是一个参考。

  选拔第一届创新班学生时,我们首先从华南理工大学的生物、计算机、数学、物理等专业挑了15人。从华大挑了一些毕业没几年的年轻课题负责人去面试,请大家在一块聊天,讲自己做过的最有成就或最有创意的事情,有针对性地问一些问题。

  进入华大以后,我们会与华工的教学计划衔接,为学生安排个性化教学方案,他们的课余时间则主要是在组长的带领下参与项目。现在看来,创新班学生的共性是适应环境很快,思维活跃,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工作中都很有激情和责任心。

  我们具有两个其它机构不可提供的优势:首先,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华大与香港中文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本科生毕业后可到这些学校读硕士、博士;第二,我们的基因组学研究水平在世界上非常靠前,亚洲最好,世界前三。这些本科生来到华大后,我们就把他们安排到科研第一线,有组长带他们、科学家指导他们,很多年轻人就有机会把名字写在国际权威杂志的论文上。华大员工的平均年龄是25.7岁,年轻人在这里有大把的机会。

  记:您觉得,创新班这种合作培养模式的成功可以复制吗?

  杨:隔行如隔山,别的领域我不好推测。不过,我们与别的高校已有一些合作计划,目前国内若干所知名高校都表达了合作意向。明年3月,从两所知名高校中可能选拔一批学生加入“创新班”。

  华大今年底会有大的发展,实验、科研和管理用地,以及实验室资源、项目进展足以支撑创新班的扩大,再来几十人至100人不会有大的影响。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