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本科生“攻下”《自然》、《科学》杂志●用“科学无起点”理念培养青少年科学家
揭秘华工“科学创新班”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中国大学的心病。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随着钱老的逝世,“世纪之问”再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正当人们还在苦苦思索”世纪之问”的破解之道时,本月初两位华工本科生以一篇《nature》(《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让人们眼前一亮。从去年开始,华工先后有五名本科生在《nature》、《science》(《科学》)这些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文章,少年天才是如何炼成的?
“传统的学习方式像是盖房子,先打好地基,再一层一层盖上去;华工认为,培养学生也可以像种树,不一定先长好根根,再长树干、枝叶,而是树根、树干、树叶同时生长。”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华工校长李元元做如是比喻。
“天才学生”三天读完一本英文原版教材
如今20岁的罗锐邦和21岁的金鑫凭借一篇《nature》杂志生物技术分刊上的论文已经成为名人,人们纷纷聚焦这些少年天才的时候,华工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小宁颇感得意。为了”科学创新班”,他和他的同事们倾注了多年心血,”学术无起点”理念终于有了实实在在的证明。
多年以前,本科生搞科研而且是顶尖科研,没有人会相信,但王小宁深信不疑。从2005年开始,华工生科院就把自己的一年级本科生送到国内顶尖科研机构进行暑假实习,体验最前沿的科研氛围,从而判断自己是否是搞科研的料。至今已有五百多名学生参与过这个实习项目。
因为实习成绩优异,罗锐邦当年还拿过王院长的万元重奖,金鑫也是受益者之一。
“因为是本科生,大家都比较宽容,不会正常,学会了,就能受到鼓励”,王小宁说,”这帮年轻人的创造力不能低估!跟打游戏机一样,越是难,他们越兴奋!”
在华大基因研究院实习时,罗锐邦遇到一个生物技术问题,要用到计算机编程知识解决。刚刚读完一年大学的他找到一本英文原版教材,用了三天时间,一口气读完,成功地解决了问题。”三天完成了一个学期课程,这件事打动了我”,华工教务处长李正对此颇为感动,他破格让罗锐邦入选了首批华工———华大创新班,本来创新班只打算招收高年级本科生,罗锐邦是唯一的例外。
创新班的正式组建始于2009年3月,华工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
为了这桩联姻,华工进行了“思想解放”。
李元元透露,华大曾与国内数家知名高校联系过,但都没成功,主要涉及学分互认问题。大家都担心,在华大学习,能不能保证学生接受系统的基础教育,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李元元也坦言,按惯例,学分互认很难,“用原来的眼光看,华大的课程根本不是完整系统的基础课。比如,在华大,学生上课经常是查阅杂志,这些杂志很新,甚至是网络版”。
经过一番争论和思考,华工还是答应了华大的要求。李元元坦陈有三点考虑:一是学生与其在学校里先学后思考,不如到科研前沿先思考再学;二是学生能接触科技最前沿;三是学生对做科研有了切身体会,分工明确,管理严格,学生全身心投入。
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学生前两年半在华工学习,后一年半到华大学习(即“2.5+1.5”模式)。一份《基因组科学创新班教学计划》规定,第六、七、八学期学生在华大基因研究院完成,包括杨焕明院士等一线科学家为学生们开出了二十多门课程,全面覆盖了生物信息学的各前沿领域。实行学分互认,按规定,”若创新班教学计划开始的课程,与原培养计划上的必修课相同或相近,可转换为必修课学分,其他则转换为选修课或通选课学分”,生科院有权审定学分转换。这种变通,与教育部所规定的培养模式并无冲突。
罗锐邦等首批10名本科生顺利来到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目前第二批10名学生也已经到位。
“学术无起点”理念颠覆传统思维
作为国内顶尖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华大在基因研究等方面具备国际领先的科研实力。本科生到这里来能做什么?
学生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答案是玩命学习。在华大,时间观念驱赶着同学们疯狂工作,大家每天工作的时间超过12个小时,经常工作到深夜三四点钟后,一觉睡到早上九十点,起来接着工作。创新班的学生们年轻单纯,对科研充满兴趣和热情;没有任何负担,思想任意驰骋在全新的研究领域。”在学校里一定要上课,在华大基因研究院可以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学知识不是来自课堂,而是来自自学和实践”,金鑫感受到与学校的差异。这种酣畅淋漓的科研经历让学生们大呼过瘾。
“学校实际上是无意中签下了一笔革命性的签字”,王小宁感慨说。领先的科研平台,创新的培养模式,再添上辛苦与天分,创新班连续给人们带来惊喜———今年8月,邵浩靖在《science》杂志上署名发表了名为《40个基因组的重测序解释了蚕的驯化事件及驯化相关基因》的论文;12月,罗锐邦和金鑫又分别以第一作者和署名作者的身份在《nature》分刊上发表《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的论文。这些学生的年龄大都不超过25岁,罗锐邦更是只有20岁,堪称少年英雄。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