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教育首先要尊重性别差异——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教育新闻
    性别教育首先要尊重性别差异
2010年01月19日 09:4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孙云晓先后主持过4次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以及中、日、韩三国首都小学生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孩子的学业负担和竞争压力是最大的,中国的父教缺失现象也是最严重的。

  甚至,中国男孩更容易“女性化”。孙云晓分析,首先从家庭教育来说,父教缺席、母教溺爱是男孩女性化的两大主因;二是流行文化,主要指商业运作所塑造出“男不男女不女”的榜样形象。“性别形成的主要机制是模仿,男孩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女性化的环境中,在家里缺少爸爸这个男性榜样,在幼儿园和小学,缺少男教师的榜样,在社会上是一些男不男女不女的娱乐明星榜样,这对于性别形成过程中的男孩是有危害作用的。”

  在另一个方面,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不尊重、不鼓励独立,往往“圈养”孩子,导致男孩的开放、开拓意识得不到发展,男孩的阳刚气质得不到培育。

  男人的第一魅力是责任感

  “拯救男孩”的呼吁者也常常与人“辩论”。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袁军曾不认同“拯救男孩”。他认为,一些选秀节目里中性化的男孩优胜,并不意味着会引导所有孩子都喜欢“不男不女”的装束与举止。“没必要见到偶然的中性化得宠就惊慌失措,男孩还没有糟糕到需要拯救的地步。”

  对此,《拯救男孩》的另一位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讲师李文道解释说,选秀节目对成年人没有伤害,但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直接模仿其外在形象,导致审美观、价值观混乱,“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有一些女性主义者直言:中国是个男权社会,男孩根本不需要拯救。孙云晓有一个相交20多年的知名学者朋友,一个有理论素养的女权主义者,正是持这个观点。

  “就整体而言,中国目前依然是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但这并不表明男孩成长的危机不存在。”孙云晓说,他和那个朋友几次争论,并不妨碍两人的友谊。“真理越辩越明,我认为《拯救男孩》是有大量的事实和科学的理论为依据的。”

  孙云晓笑着说:“我非常赞同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男人的第一魅力是责任感。不负责任的男人多了,女人还会感觉到安全吗?如果不拯救男孩,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缺乏责任感的男人,这对女性来说可能是噩梦的开始,它肯定会危及女性和社会的和谐。”

  性别教育首先要尊重性别差异

  几个男孩在河边玩,其中一个孩子溺水了。其他几个男孩没有呼叫、没有找人,反而平静地各自回家,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事后,当大人问起,他们说自己害怕,怕担责任。

  孙云晓提起这个故事的时候说,男孩首先要成为男孩,女孩首先要成为女孩,然后吸收对方性格中的优点。面对灾难时,比如遭遇歹徒袭击,女孩当然也要勇敢,但这时如果男孩懦弱躲在女孩身后,或者丢下女孩自己逃之夭夭,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呢,这也是写《拯救男孩》的原因之一。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对男孩和女孩进行教育时,要有意识地灌输“男人应该更勇敢”,而非“男孩女孩一样勇敢”呢?

  他表示,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男童子军、女童子军,在日本有男孩节、女孩节,但在中国,人们几乎不考虑性别差异的影响,即使是体育课,许多学校也没有考虑到男女不同的体质特点,男女一起上体育课(后来一些地区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如北京市从2008年起在初中实行体育分性别上课)。在“男女平等”的大旗下,中国学校以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方式、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男孩和女孩,而这恰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是给男孩和女孩选择的自由,并在法律上保障这种自由。例如,根据男孩的生理特点和需求,让男孩有足够的运动,锻炼出强健的体魂,就是尊重性别差异。

  “性别教育,第一位是要尊重自然的、先天的性别差异。”孙云晓说。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