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遇低,没有进修机会,缺少成就感
本报记者 朱丽亚
35岁的孟文(化名)是重庆一所民办大学的老师,每年春节回到位于渝东北的老家,她都能感觉到街坊邻里的羡慕和父母的骄傲。孟文有些苦涩地感叹:“他们认为大学老师是很不错的职业,但他们并不知道民办大学的老师和重点高校甚至普通公办大学比起来千差万别,我们和三等公民差不多!”
最担心学校能否长期生存下去
35岁是职场上的一道坎儿。孟文就正在犹豫自己是继续留在目前任教的学校还是另寻一片新天地。
大学毕业后,孟文在一家汽车厂工作了3年,之后改行做了老师,先后换了几所学校都是职业院校、二级学院和民办大学,2005年跳槽到了现在的学校。学校以前是一所公办高校的二级学院,后来成了独立学院,属于三本,目前在校生已逾万人。
几年下来,孟文觉得现在的工作成了鸡肋。收入不算高,一个月到手的有2700~2800元,但有时候转念一想,一个星期上12节课,周三、周五都没有课,一年还有寒假和暑假长达3个月的假期,还是比较自由的,又觉得失之可惜。
孟文最担心的是学校能否长期生存下去。“我从媒体上看到一位武汉公立大学的校长说:‘如果招生规模在5000人以下,学校肯定赔钱。’那我们私立的岂不更是要赔钱。”
小林(化名)是重庆市另一所公办高校二级学院的英语教师。这所独立学院也已经是万人规模,学生得到的文凭是公办高校发放的,而学校要向那所公办高校缴纳管理费。
2005年大学毕业后,小林即进入这所学校担任老师,不到30岁的她相比孟文来说,焦虑感要少得多。每星期要去学校上课的那天,她早上5时30分就得起床去赶校车,假如自驾车,“挣的钱还不够汽油费呢。”
从5年前刚工作时,小林就不断被周围的朋友劝说改行:“在重庆,就凭你拿了英语专业8级的证书,要找工作很容易的。”但小林说她喜欢做老师,如果传授的知识和经验被学生接受了并对他们有所帮助,她会很有成就感。再说,她每周只有星期四和星期五上午有课,一个月收入2000元左右,的确不高,但自己每周才上8节课,已经很好了。因为孩子不到两岁,目前的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有很多时间来陪伴孩子的成长。但她也坦言,这可能得益于老公收入不错,自己不是很为钱操心。有很多同事,如果夫妻双方收入都不算高,孩子上学,又需要还房贷,就经常抱怨工资太低,很多老师拼命争取多上点课,好多领取一些课时费。
在小林的周围,像孟文那样担心学校无法长期生存下去的老师不在少数,尤其是年龄大一点的专职老师担心自己的年龄已经逐渐丧失择业优势,普遍都比较焦虑。最近,教育部正在对学校进行评估,根据教育部的相关精神,所有二级学院都被要求与原来的学校脱离。这在老师中也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小林说:“我估计,国家之所以会这样要求,是希望二级学院通过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来吸引生源,而不是靠原来挂靠的学校的招牌。但是很多人都认为,这种独立学院一旦脱离原来的学校只有灭亡。重庆几乎所有公办高校都有二级学院,如果真的是这样,又有很多老师会面临失业的威胁。”
工作环境几乎是封闭状态,“眼界没打开,就是乡巴佬”
民办高校的政策不稳定也让孟文很难受。“30多岁了图的就是稳定,但民办大学政策经常变。我们医保、社保倒是都交了,但是没有住房公积金。刚应聘到学校的时候,每月基本工资1500元,学校承诺以后每年基本工资涨10%,觉得还可以。刚涨到1800元的时候,政策又变了,说要实行绩效工资,基本工资一下子又降到了1500元,甚至都没有人跟你多解释几句。最近听说老师的工资又要涨,但到了我们民办高校这里,很可能又给你制订很多条条框框,给你涨了再扣回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