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科技管理学校学生贾峰,得知K粉可以赚大钱,竟利用自己学到的化学知识研制毒品,并在家中成功地配置出K粉(氯胺酮),然后通过网络向瘾君子发售。日前,贾峰因涉嫌制造和贩卖毒品罪被北京市东城区检察院批准逮捕,他的几名同伙也因涉嫌同罪被捕。据了解,像贾峰这样通过“自学”制造毒品的案件在京城较为罕见。
制毒源于模仿影片毒枭
贾峰今年22岁。据他的母亲讲,贾峰上初中时就喜欢化学,没事就在屋子里做各种化学实验,做实验的东西都是用零用钱从化学试剂公司购买。贾峰家住在一个四合院中,邻居们一看他家房子里冒出的烟雾就知道,是贾峰在做化学实验。
贾峰制毒源于一次偶然机会。那是他看了一部有关毒枭的电影后,认为自己也可以像电影中的毒枭那样制造毒品,便去购买他认为可以配制冰毒的化学药品,但这些药品都被禁止出售。贾峰并没有死心,后来他知道卖K粉能赚钱,就通过在书店查阅书籍和从网上查找资料分析得来一个配方,由于相关部门对此不了解,因此配方原材料容易买到。经过两年时间的“研制”和无数次的失败,贾峰得出制造K粉的方程式,终于制造出50克K粉。
网上公然叫卖毒品
K粉制造出后,贾峰开始寻找客源,但由于在家上网不便,他便将这项任务交给朋友金鹏负责完成。2006年9月至10月,金鹏和贾峰在化学化工网、摇滚中国论坛、酒吧论坛等多个网站论坛发帖贩卖K粉。除了发布信息,金鹏还与贾峰共同制造K粉。
据贾峰回忆,第一次出售自制的K粉是2006年11月初,自己在东方新天地商城将10克左右的K粉卖给陈冬,赚了1000元。贾峰还使用假名冒充医院大夫,穿着白大褂与在网上招揽的客户王沫见面,并让王沫先品尝K粉的好坏。不久,贾峰销售K粉的消息越传越广。由于产品“质量过硬”,相互之间建立了信任,陈冬、王沫成了他的“中间商”。
贾峰称,购买原料每克20元钱,制造的K粉大概能卖到100元。“每次我都提前问陈冬和王沫需要多少毒品,然后按照他们需要的数量再回家制造K粉。”据陈冬交代,自己从贾峰处共购得K粉近50克,而王沫购买了250克,共花费2.4万元,二人又相继将购得的毒品卖给近10名吸毒人员。
2006年底,公安机关接到举报后将贾峰等人抓获。面对审讯,贾峰说:“没想到,从制毒第一天就触犯了法律。”
网络监管隐患让人担忧
据了解,K粉的作用和摇头丸差不多,吸食以后会上瘾,其成分属于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中的第一类,也就是危害性较大的毒品。案发后,经过专家鉴定,贾峰制造K粉的方程式确实可行。
承办贾峰等五人批捕案的北京市东城区检察院检察官张宝华告诉笔者,通过接触,他发现贾峰喜欢钻研问题,很聪明。可惜的是,聪明用错了地方。
张检察官还讲了他的三个隐忧:
一是影视作品影响力太大。虽然像大毒枭这类所谓的反面角色,在最后一集一定会锒铛入狱接受审判,但前面几十集可都是智勇双全呼风唤雨,这本身就存在负面引导效应,应尽快通过一些举措减少这类作品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如合理安排不同类型片的播出时间段、增加观影提示、电影分级等等。
二是应做好特殊行业人员的法制教育预防犯罪。贾峰不过是通过书籍、网上资料和市面上能够买到的原料和设备就制造出了K粉,那么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更为先进技术设备可供使用的人员,就更应做好法制教育和监督管理。
三是网络监管漏洞有待进一步完善。贾峰、金鹏通过论坛发帖招揽顾客,还公然写明出售K粉,并留下手机号码,这些论坛上的帖子很长时间都没有被删除,这已不是秘密的贩卖毒品,而是公开在市场上叫卖,却没有起网络监管部门的重视。
“如果不是有人举报,不知道贾峰出售K粉的信息还要在网上保留多长时间,还有多少人会陷入毒品的深渊,网络监管不得不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有很多人表示了与张宝华一样的担忧。(文中犯罪嫌疑人为化名,作者: 李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