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教育部门发布的就业率屡屡受到社会各方的质疑,而对于其中的水分,各高校也是心照不宣。为了避免虚假就业率对考生填志愿产生误导,有代表委员在此次两会上强烈呼吁,官方统计、发布的就业率不要再搞了!
有水分不咋样的学校就业率98%
在官方发布的就业率统计中,一些二三流学校常常排在前列,而南大、东大等名校则排在末位。
“都说现在就业形势紧张,工作难找,怎么一说就业率,都在90%以上,一些不怎么样的学校居然还达到98%以上,最差的也超过70%,到底是真是假啊?” 高三学生家长于先生提到就业率就一脑门糊涂。他告诉记者,由于女儿成绩不好,最近他比较关注民办本科院校的就业率,但几乎每所学校都亮出了高就业率。为了一查究竟,于先生还特地去查了一下官方发布的就业率排行榜,没想到还真是吻合,让他觉得难以理解。
水分咋来的学校逼学生,学生假签约
去年从某大专院校毕业的崔同学告诉记者,最近看到母校公布的就业率达到100%,真是觉得不可思议。“我去年毕业就没找到工作,但是老师说要交一份工作合同才能拿到毕业证书。所以只好与亲戚开的小公司签了份毕业生就业合同书。”崔同学说,他们那一届不少学生还在家待业,因为学校要交就业合同才发毕业证,结果有的同学居然跟学校附近的一家小餐馆签了约,还有同学则干脆找到中介公司来帮忙。
记者了解到,关于就业率具体统计中存在的水分,已成了高校的“共识”。南京某高校就业办负责人透露,有的高校采用腾挪手段,大力“鼓励”、动员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出国,只要学生出具自己已经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或正在申请出国的说明,表明他们已经就业,校方就把他们列为计算就业率的分子;当有关部门发现高校的这种做法,要求统计不但强调就业率,还强调签约就业率后,有的高校使用高压手段,采取扣押毕业证,要学生拿就业合同来换毕业证等方式,以“提高” 就业率。一时之间,五花八门的就业合同都有,只为备上级部门“核查”。更有的高校与企业合作,要求企业假装录取了多少学生,草签就业合同(有的实为试用协议),但学生其实根本就不去就业。
名校如是说很多东西通过就业率是看不到的
“现在就业率就是高校的生命线,就业率不高影响各种评估,相关专业也会面临减招、停招的危险。”南京某高校就业负责人说,这种虚假现象往往出现在一些办学实力较弱的高校,这些高校主要是求一个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这样才可以向社会证明学校的办学质量不错,设计的专业“适销”,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更重要的是,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评估成绩,高校第二年的招生计划是多少,也会根据每年毕业生就业率来划定。就业率高的高校,第二年保持或扩大招生计划的把握就大。正因为如此,高校才会拼命追求毕业生就业率。
对此,两所名校也有看法。“从统计表上看仅仅是数据的先后排序,但单单看数据不能反映问题,其背后还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和具体情况。”南大有关负责人分析,南大有一部分学生眼光较高,有攀比和观望的心态,不急于就业;还有一部分同学,有出国、考研等深造的打算,主动不就业,因此就业率低一些。并且,同样是就业,就业层次各校也有差异。这些情况,考生和家长只通过就业率的数据是看不到的。
-代表委员建议
就业率由第三方发布
“建议这种就业率排名不要再搞了!”南大博导、政协委员徐宝文指出,本来大学生找工作就已经够难的了,学校再逼着他们用假协议去换毕业证,无疑是增加了他们的痛苦。当然,这也不能简单怪学校,主要就是被这就业率排名逼的。
南工大教授、省人大代表陆小华也十分赞成取消官方统计就业率。他指出,就业难不是学校的过错,而是社会问题,是政府责任。现在就业率排名是强制性行为,学校造假也是被逼出来的,并且对于学校的造假行为,主管部门也缺乏有力的监管和处罚措施。他认为,目前就业率的统计、发布由高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实施,由于利益相关、监督缺位,所统计和发布的数据很难真实、客观。这也导致了高校与政府部门公布的就业数据公信力日益下降。
陆小华建议,以后就业率的统计最好像国外一样,由作为第三方的民间机构来做,如同现在的大学排行榜一样,接受社会监督。记者陈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