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并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
正在参加两会的部分代表委员认为,目前我国已经解决了“两头”的教育救助问题,但对高中贫困生的救助还刚刚起步,这个“盲区”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填补。
高中收费成为贫困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
全国人大代表张志焜说,相对于九年义务教育来说,高中收费标准大大提高,各地标准不一,一般在每生每学期500元至800元之间,对于经济困难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山东省临朐县农民李国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的儿子上高中二年级,每学期学费600元,再加上书本费、食宿费等各项支出,每年要花费四五千元,相当于一个农民的年收入。李国安说:“因为孩子成绩好,没有交择校费,已经是花费最少的了。”为了供孩子上学,李国安夫妇现在住的还是结婚时盖的3间房,平常很少吃肉,更不敢有什么额外的消费。
记者在北京市165中学了解到,全校800多名高中生,其中贫困生比例在5%以上,仅提出申请助学金的低保家庭就有21个,但学校目前只有3个助学金名额。校长关宏杰告诉记者,由于救助比例太小,一些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只好由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帮助解决。
张志焜代表说,高中教育不是义务教育,目前各地高中阶段教育收费水平不低,由于助学制度还不完善,“高中致贫”现象已经出现,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高中贫困生救助制度有待完善
全国政协委员孙继业告诉记者,目前对贫困高中生救助的一个重要形式是开办宏志学校和宏志班。北京、上海、长春、杭州等地都开办了宏志中学,一些地方也成立了宏志班。但相对于数量众多贫困生,目前对贫困高中生的资助仍是“杯水车薪”。
北京市宏志中学是全国第一所专门招收家境贫困、品学兼优学生的规模最大的公益性学校,5年来在校生和已毕业的学生超过千人。宏志生在校期间享受“四免一补”,即免学杂费、书本费、校服费、住宿费、每人每月有一定数额的伙食补贴。但相对于大量贫困而优秀的学生,宏志中学的招生比例还是太小。很多非常优秀的孩子,因为名额有限进不了宏志中学。
孙继业委员说,当前政府教育资源分配更加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类似宏志教育这种为弱势群体提供的优质教育,属于市场失灵的空间,只有政府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或政策调控发挥统筹功能,运用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
高中助学“瓶颈”呼唤政府社会共同努力
部分代表委员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将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今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去年增加395亿元。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从去年的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要增加到200亿元,众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将由此获益。
全国人大代表宋文新认为,政府正在把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弱势群体倾斜,这是我国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积极信号,也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一种回归。但高中阶段贫困生助学制度还是个“盲区”,政府应采取更多的措施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孙继业委员建议,在实现这一目标以后,应将高等教育的助困体系延伸至高中教育,尽快在各地建立和完善高中贫困生资助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专门用于解决高中贫困生的基金,并建立一套科学、严格的高中贫困生助学金发放制度。同时将宏志班政策延伸至普通高中班级,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近期应扩大高中生享受特困资助的范围,至少将城市低保户家庭和农村特困家庭子女纳入其中。(张晓晶、邬焕庆、蔡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