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给过来人和一座城市留下美好记忆的建筑行将消失,让人不禁神伤。曾经的地标建筑,如今不得不拆掉重建,使人不禁感叹。
这些天,位于北京东二环的凯莱大酒店正在开拆,让对凯莱记忆犹新的我心有所动。凯莱1990年投入使用,曾是北京东部的地标建筑。当年,我们行将毕业时,外国同学选了一个气派的离使馆区不远的地方庆祝,那就是凯莱。大家骑着往届毕业生淘汰的破旧自行车,从西郊杀奔凯莱。凯莱崭新的蓝色玻璃幕墙和琉璃一般的绚丽大堂,令我们这群学生目不暇接。吃什么记不得了,只记得喝了不少瓶装的橘子水,觉着非常奢华。
凯莱被拆,或许有提升档次、增强品牌竞争力等方面的考虑,但不管怎么说,这样一座曾经的地标建筑,其寿命只有区区20年,让人多少有些遗憾。在全国,如凯莱之短命者,不在少数。前些年,杭州西子湖畔一座著名建筑被拆。近来,作为上个世纪重庆涪陵区的地标性建筑锦绣宾馆,南昌的地标性建筑五湖大酒店,都统统被爆破。专家表示,一栋建筑质量优良的四星级酒店使用10多年就被拆,在城市规划科学严谨的发达国家是相当罕见的。即便算上折旧,一栋四星级酒店建筑价值仍至少在千万元以上,将其拆除尽管是企业行为,但被浪费的依然是社会财富。
“短命建筑”为何频现?直接原因是企业的盈利观发生了变化——四星级酒店才赚几个钱?要是不拆就赔钱;建五星级酒店能挣大钱!至少不会赔钱。其实,经营酒店的企业应该做一些市场调查,看看四星级酒店是否都赔钱,为什么赔?有没有赚钱的,为什么赚?不难发现,有很多四星级在赚钱,有很多五星级反而在赔钱。摸清市场之后,企业的大拆行为,也许会收敛一些。
间接原因就是大拆大建氛围使然。除旧迎新,攀大求洋,自然是一种气派。大拆推动大建,大建促进大拆,互为作用力,加上大拆大建给城市带来了明亮宽敞和GDP增长,于是大拆大建便没完没了。
其实,建筑本身是有生命的。罗马市中心有一家共和国宾馆,甚至连星级都够不上,三层小楼,隔壁房间有人走路,你房间里的地板都震动。有没有拆呢?没有。因为,这个小小的宾馆,是近代罗马的见证。人家挣钱吗?当然挣,而且挣得不少。阿尔卑斯山北麓是世界上最好的别墅区之一,有许多中世纪留下来的城堡,这些城堡显然有碍于建新别墅,人家也没拆。在尊重历史遗产和一味赚钱之间,前者被视为首选。
他山之石,引人深思。没完没了的拆,在浪费财富的同时,还在拆毁一个城市的历史,值当吗?没有预见性,建最终还是为了拆,那何必上赶着建?
拆和建,要理性对待。不能盲拆强拆,因为,拆掉的不仅是财富,而且是文化。更不能盲建强建,因为,建设要有科学规划,有预见性,千万别仗着口袋里有几个钱,就可以不在乎将来什么时候又把它给拆了。高云才
参与互动(0) | 【编辑:位宇祥】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