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学生活中,租房算是重大事务了。留法几年,几乎所有的住房形式都尝试过,既有入住欧洲古堡的魔幻现实主义,也有合租学生公寓的社会写实主义。如今回想起来,只觉有趣。
刚到法国时,我被中介公司安排到里昂附近某处人迹罕至的廉租房里,时差还没倒过来,就目睹邻居的另一位异国留学生一边喝啤酒,一边烧警车。一见这架势,我当时就决定搬家。可初来乍到、人冷地疏,找房子是个问题。
所谓“有病乱投医”,想到在国内投宿可以找寺庙,在欧洲当然找教堂。于是,我一脚踏进学校隔壁的教会。教会的工作人员相当热情,拿给我一份名单,都是家中富裕的本地教友,而且愿意帮助外国友人。我试着打电话过去,出奇地顺利,有一对90多岁的老夫妇,人很热情,说家里有几间房子出租给学生,水电全包,一间150欧元,然后除去帮助学生的住房补贴,每月100欧元左右,这比北京还便宜。
约了当天晚上看房。可一到那儿,我就目瞪口呆。老太太电话里说,进了大门、穿过花园,顺着小路走到头就到了。结果我光穿过花园就走了5分钟,其间花肥草细、松柏遮天,还不时有松鼠路过。她说的“几间房子”,其实是一座欧洲古堡,3层楼,44间房,老夫妇住一、二层,三层租给我们3个外国学生。上楼看房,每人一间20平米的卧室、一间厨房、一件浴室、一间厕所、一件储物室,3人共用一间大得足以打网球的阁楼。还有什么好说的,当场决定租下来!
那位老先生微笑着说:“不用交押金,不用交定金,你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都行。”听得我有点恍惚,感觉这种好事不像真的。
搬进来才发现,听起来不真的事,还有更多:老先生第二天给了我一把钥匙,说是我的车库。我下楼一看,发现在花园一角横躺一排车库,这是以前的马厩改的。我的那间车库,估计有50平米。虽然我没有车,但有了生平第一间属于我的车库,总不能推掉吧。于是,在以后的8个月里,我就用那间存放我的直排滑轮。在高大昏暗的车库中,一线阳光穿过天窗斜搭下来,照射在车库正中央的一双直排滑轮上,就像是种行为艺术。在这座大房子里,我们几个留学生可以尽情享受3个游泳池、4个网球场、2块草地和1个跑马场。有一次,我招揽十几个同学到我家野餐,有的去打网球,有的去游泳,有的去踢足球,玩得乐不思蜀。只是事后,他们纷纷怀疑我是不是入赘给了某欧洲小国的“格格”。
可惜,这种奢侈的日子并不长,一年后,一张来自地中海边的入学通知书让我从9月底就得穿羽绒服的里昂,搬到了20年才会下一次雪的尼斯。关于住房的好运气,好像也被我挥霍一空了。
在尼斯这个贵得要命的城市里,合租是不二的选择,大多数留学生都是如此,只不过我的合租房有点超凡脱俗。
在离学校和市中心都不算远的安静社区,我找到一间独门独户的二层小楼。周围环境优雅,鸟语花香。我和另外两位同学住在二楼的一室一厅,房租也便宜。唯一的一点问题是,房子不太适合住人。我倒不是嫌它没有家具,主要是此房没水没电,还没有窗户。但是,这些并没有吓倒找房心切的我们,一咬牙租了下来,而且马上入住。
安顿下来后,房东负责通水通电,安一张床,其他我们自理。于是,每天到周围居民区楼下巡逻,成了我们几人的主要工作,希望能捡回一些可用的家具。果然没过几天,就捡来一扇半新的强化玻璃窗,尺寸居然也合适,安上之后密不透风,跟定做的一样。紧接着,还捡来两张桌子、四把椅子、一张皮沙发、一个床头柜、两盏台灯、两张折叠床、两张几乎全新的床垫。原来,我们楼下有个家具店,他们每周的某一天,就会扔一次展示用旧或者有损坏的家具。得到消息后,我们三人就轮流蹲点,他们一开始扔,我们就互相报信,火速下去,把他们所仍的家具搬回。
我们所用的家具,大半是从那里捡回来的,并且用得非常应手。这得感谢法国人,他们扔东西也挺讲究,把不要的电器或家具装回原包装里,收拾得整整齐齐,然后放在门口,等需要的人来拿走。有时打开包装箱,连说明书和保修单都有。住在这样“豪华”的房子里,还有什么话说!(路鸣)
参与互动(0) | 【编辑:赵婕】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