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评论:“抢房”,最后的狂热?

2011年01月17日 08:34 来源:青岛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闻背景

  最近有报道说,杭州几千人因抢(购)房引发冲突,有人受伤,还有人被打晕……

  购置房产对多数中国人的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堪重负的开支,许多家庭往往是集几代人的积蓄才买得起一处住房,可以说,近年来房价令人咋舌的上涨,已经掏空了众多家庭的积蓄,而当前的房价,又是多数年轻人家庭年收入的十倍乃至几十倍,远远超出这些潜在购房者的正常能力,那么,这种近似疯狂的“抢购”说明了什么,难道人们就那么有钱?

  有一种说法是,楼市调控前景不明成“抢房”推手,给市场更加明确的信号是当务之急……云云!此说令人难以苟同,这其实只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经不起推敲。楼市调控或者说楼市走向应该说越来越明确,只是心态狂热的人们并不想正视这个现实,而一些另有所图的人们则在推波助澜,尤其在存款处于负利率的情况下,助长了买房保值逐利的倾向。就像股市的“追涨杀跌”一样,很多时候,其他市场的惨痛教训,善意的提醒、劝诫,甚至警告,往往无济于事,人们非得亲自尝试过市场风险的切肤之痛,才能体会到个中滋味,补上一课。有这样一句投资场上的名言:历史的教训是人们总是不接受教训。话虽无奈,却也是一句“警世恒言”。

  之所以说调控或者说走向是明确的,是依据这样的几个事实:一是社会尤其是政府的理念正在回归理性,即住宅是一种带有保障性质的特殊商品,政府不支持、不鼓励投资和投机,目前,一些政策正在发生变化,比如房产税开始走向前台,还有,其他国家行之有效的什么保有税、特别消费税、赠与税等等都有可能拿来用上,只不过时候不到;二是居者有其屋并非一定是拥有产权房,国家正在清晰地把商品房和保障房分开,保障房尤其是公租房的建设力度,前所未有,仅去年和今年两年就开工建设1580万套,超过全国商品房销量,若能如期完成,届时将有5000万左右的低收入人群住进保障房,此举不久就将对畸高的房价形成冲击;三是土地财政的弱化和土地产权的不断明晰以及土地交易市场化的趋势和前景,也将从根本上扭转因土地因素抬高房价的局面。

  之所以说走向是明确的,还有这样一个现实:国内现有城镇居民的产权住房拥有率比其他国家都要高,住宅空置率也很高。从积极的一面来说,这是大量的社会资金繁荣了房地产业,增加了可供出租的存量房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是一个好事,这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居”。发达国家其实也是这样,尽管也有政府建设的廉租房,但大量的还是社会房源,比如加拿大许多独立的或连体的在我们看来像是别墅那样的普通民宅,其地下室(半地下室)多在结构上自成体系且往往可以独立进出,因此就是一种存量很大的可供出租的房源。当地政府本身投入不大但却有明确的保护租房者权益的法律规定,既方便又安全。所以,总的说来,发达国家居民尤其是年轻人的产权房拥有率并不高,反而大大低于中国。这样,有利于自由迁徙、人才流动,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活力。也不时有报道说,许多国家的国民认为,是否拥有产权住房与幸福感关系不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情不同,但发达国家的一些住房理念、政策和管理手段,仍有借鉴意义。

  毫无疑问,房地产业吸纳了大量的货币,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担忧的流动性泛滥,这是积极的一面,但与此相伴,非理性的投资、投机,也必将使一部分人身陷其中。我们认为,市场这一课,人们迟早要补上。说调控前景不明,分明是有点赖政府而不看市场的味道。历史注定,总有一些人要为此付出代价。目前,土地是稀缺资源、不可再生以及房价只涨不跌的保值和投资价值等紧张空气,更多的是对地产商有好处,对先入者也可能有些好处,但是一旦拐点来临,被套牢的往往只能是那些高点的接盘者,尤其是倾囊而勉强跟风的家庭。而房地产的周期却与股市不一般,学者的考证和研究表明,国际上的一般规律,房地产的周期是18年左右,一旦进入下行通道,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吃亏的将总是那些囊中羞涩又缺乏耐性的无辜者。在很多国家,是买得起不一定养得起。

  这是最后的博弈或者说是最后的疯狂吗?某投资家所言值得回味:众人贪婪我恐惧,众人恐惧我贪婪。目前近似疯狂的抢购,是不是预示着拐点的来临?对那些“饥饿销售”等方式的忽悠,人们要有所提防或者说有所“恐惧”,还是别跟风为好。炒房是富人的游戏,大多数中等收入阶层是经不起这类折腾的。尤其是年轻人,不必急于买房,租房条件将越来越好,手中有限的资金用处多着呢。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