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华生:目前的城市化方式是强拆屡发的根源

2011年01月17日 10:10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十二五”的经济转型,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其核心就是中国城市化的转型。中国还处在城市化的前中期,未来还将有5-6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这将是世界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人口、产业和社会的转型。

  正是因为如此,大家都认为中国经济未来还有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但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路径存在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严重脱节。中国目前工业化已经处于很高水品,其占G D P近50%,产出则为60%;而目前城市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则仅为 32%-33%,相比之下,同等发展程度的国家则一般为60%。这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结构“最大的失衡”,正是这种失衡,造成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不顺等一系列问题。

  另一方面,在城市化道路方面,中国已经不自觉的走上了一条严重偏离了正确方向的道路。中国目前“表面光鲜”的城市化道路,实际上是利用城乡土地价格差掠夺农村居民,利用农村居民的土地积累来进行城市化。在这种路径模式下,每年有数万亿的财富从农村居民转移到了地方政府、开发商和城市的手中,而正是这种每年万亿规模的再分配,造成了中国整个分配体制的失衡。相对于这个规模而言,最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等都是鸡毛蒜皮。

  这种城市化的道路,正是中国目前征地强拆屡发的根源。应当在全局上重新审视,在顶层上重新设计中国城市化经济转型的基本制度。

  城市化转型核心是两头,一头是土地,一头是房子。在土地这一头,我们的制度设计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就是2006年实行的耕地占补平衡挂钩,这个挂钩政策从根本上是错误的。在实际的运行中,耕地占补平衡挂钩实质上否定了级差地租的存在,无法在根本上实现平衡,而且这个平衡收益的分配也与农村居民没有关系。

  而在房子这一头,城市化是人口的城市化,人口的城市化就是农民要进城,农民要进城,核心问题是房子。在人口格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的迅速上升,已经是不可扭转的趋势。农民工要解决的不是收入问题,他们的问题是在城市里面没有住房,住房是他们的实质性的最大的问题。

  2010年在所谓“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下面,以北京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又上涨了40%,所以我们不能说这个调控是成功的。尽管下半年采取了一些行政手段,勉强压住了上涨的势头,但是现在还处于紧张的僵持阶段。楼市调控没有抓住“要害”,在巨大的财富效应下,企业普遍涉及房地产业务,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行业无法阻挡。

  目前中国房地产税收制度设计完全扭曲,都是交易税,是加在老百姓头上的,而对于投机者则未能采取有效的办法。

  对于保障房,我非常赞成住房建设应当走双轨制。不过,必须首先定义清楚保障房的概念,明确其退出机制,否则就可能重蹈经济适用房的覆辙,变成另一种不公平的分配。为什么群众对保障房有那么大的意见?就是在于保障房里面被塞进了太多的“私货”。所以保障房一定要立法。

  (1月15日,由《经济参考报》等八家新华社媒体联合主办的“转型的力量——— 2011中国经济展望高层研讨会”在新华社新闻大厦召开。记者吴黎华根据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的发言整理的)

参与互动(0)
【编辑:高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