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要形成‘百千万人才’集聚,不仅要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还要对人才的住房等具体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昨天杨浦代表团联组审议会场,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同济大学校长裴钢两位人大代表不约而同建议,针对人才住房问题,建立政府高校联动机制,“把住房这一 ‘牛角尖’问题 ‘钻通’。”
据秦绍德代表介绍,近六年来,复旦大学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437人,其中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为317人,占73%。在这部分人才中,全职引进的占到80%。他们回国以后,住房便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目前,复旦大学周边的房价均价为2.5万元左右每平方米;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周边的房价均价更是达到了每平方米五六万元,“不少高层次人才望房兴叹。”
“我们引进的不少高层次人才,原本在当地的住房条件都不错,来到上海之后,居住条件形成了鲜明对比。”秦绍德、裴钢感慨。
居住不稳定,人才心难定。不仅仅是高层次人才,对于有潜在希望的青年人才,住房同样是道难跨越的“槛”。秦绍德介绍,学校想尽办法建了1600套公共租赁房,提供给学校的青年教师,但申请者达2300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要让青年人才全身心投入科研服务,必须拿出有针对性的住房保障措施。”
光靠高校“自我消化”困难重重。裴钢建议,发挥好政府、学校和个人三方积极性,共同携手、破解难题。他认为,可以把旧区改造和高校人才住房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高校可以出资增加旧区改造资金投入,形成地块交换,为解决人才住房问题留出空间。
“可以探索市区政府与大学合作建设公共租赁房的住房保障模式。”秦绍德同时建议,设立高层次人才住房专项基金,在人才优惠购房、住房补贴方面加大力度;在保障性住房准入门槛上对特定人才放宽条件,形成面向各类人才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两位高校代表的共同关注,也引发其他代表的共鸣。不少代表认为,住房问题不解决,上海就吸引不了优秀人才,创新驱动也难以实现。大学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单位租赁房是目前解决人才住房问题的可行渠道与现实途径,但还可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单位共有产权模式,市区和高校、科研院所联手破解人才住房难题。本报记者 谈燕
参与互动(0) | 【编辑:位宇祥】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