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是千百年来的社会理想。在刚刚结束的全省两会上,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张恒亮关于陕西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一份提案,代表了普通老百姓的心声。新年之始,陕西给力民生,本报记者特此专访了张恒亮。
记者: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省着力进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全省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那么我省住房保障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张恒亮:现在我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形势还是比较好的。住房供应体系日趋完善,按照“政府保障基本需求,市场提高住房水平”的思路,逐步推进和完善住房供应体系。住房保障制度基本健全,2007年以来,省政府制定了《陕西省城镇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实施意见》等文件和政策,明确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土地供应、资金筹措、税费优惠、信贷支持、规范管理、责任考核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省涵盖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的住房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同时,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增强,廉租住房省级补助资金大幅提高,针对全省廉租住房的税费优惠政策执行得较好。“十一五”期间,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效明显,累计建设廉租住房15万套、建设经济适用房24.2万套,解决了40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记者:我们已经看到,陕西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广大低收入群众和弱势群体真正带来了实惠,但是对整个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众多刚性需求而言,保障房的建设和群众的期望仍有所差距,请问现在我省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张恒亮:确实,我省住房保障工作与群众期望依然有差距,保障性住房是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主要房源,但现阶段我省保障性住房总量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全省累计建设廉租住房15万套,发放租赁补贴30.2万户;建设经济适用房24.2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17.9万户,只占全省城镇家庭总户数的14%左右。再者,保障性住房的保障面比较窄、政策规定与实际需求有差距,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还存在困难,资金还存在缺口。目前廉租住房建设中市、县政府财政配套资金不到位,市级城市仅有榆林、渭南、宝鸡对县区进行了配套。全省棚户区改造进展不平衡,从全省看,西安、铜川起步较早,商业开发价值较大或能自求平衡的区域进展快;区位优势不明显、拆迁难度大且无商业开发价值的棚户区改造进展缓慢。我省至今尚未建设全省统一联网的保障性住房信息系统,管理机构不健全,基层缺乏专职管理人员。
记者: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关系着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最切身利益,我省在这方面也是不遗余力,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大力扶持,针对目前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您对未来我省这一民生工程的建设有什么构想?
张恒亮:需要改进和发展的地方确实很多,正因为如此,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才大有潜力可挖。为了落实好国务院领导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指示精神,更好地发挥保障性住房在抑制房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认为,首先要完善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在“十二五”期间要充分体现前紧后松的原则,力争在前四年基本完成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任务,最后一年完善扫尾。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制定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措施,平稳推进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支持限价商品房建设,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在提速棚户区改造方面,用足用活国家政策,按国家相应棚户区改造补助政策做好棚改项目筹备工作,确保棚改程序规范、项目资料完整,争取更多中央支持。建议省级财政按以奖代补的原则,对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直接配套的基础设施给予30%的补助。继续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各项支持政策,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明确公共租赁住房资金支持政策,新建保障性住房应当集中建设和配套建设相结合。新批准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最好能要强制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最后要规范保障性住房工作程序,建立严格的申请、审核、公示、轮候、复查、退出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当享受保障的低收入家庭脱贫后,应及时退出,让保障性住房不断“回流”到政府手中,以建立正常、合理的流动机制。(记者 贺小巍 见习记者 李龙飞)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慧鑫】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