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下雨天,心里就发颤,晚上睡觉都不安稳。”提起过去的住房,靖西县化峒镇爱布村百爱屯村民很感慨。
由于生活贫困,百爱屯26个农户一直“蜗居”在上个世纪60年代建成的破旧瓦房里,刮大风下大雨,有些农户甚至举家外出“避雨”。
2009年初,政府拨出39万元专项资金,对全屯所有危房进行改造,村民从此过上了踏实日子。
“十一五”期间,广西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重大措施,强力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告别了世代居住茅草房和土坯房的历史,过起了新生活。
民心工程得民心
百姓山歌颂党恩
博白县凤山镇有200多特困户家庭,大多居住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陈旧泥瓦房内,安全隐患极大。
去年以来,凤山镇积极推进“危改”工程,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逐步得以改善。喜迁之日,竹围村禾仓地屯特困户蒋动生的新房贴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进新居感恩祖国好世道”,下联“住吉宅辞旧迎新万代昌”,横批“进住新居”。
东兴市江平镇黄竹村2005年被列为自治区贫困村,有200多户村民仍居住在危房中。“以前黄竹村是清一色的黄泥筑房,住在里面提心吊胆。”如今通过政府补贴和自筹资金,全村危房户都住进了漂亮的新楼。
广西危房改造点多面广,据2008年统计,像蒋动生这样仍然居住在茅草房、土坯房和危旧房的困难群众,全区约有127.5万户。近几年,国家大力支持广西的农村危房改造,2009年以来,累计补助资金11.27亿元,安排下达广西19.8万户危房改造试点任务。广西也把农村危房改造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9到2010年两年间,共落实地方配套资金18.3亿元,完成“危改”19.87万户,是“十一五”前3年改造总和的3.5倍。
农村“危改”不仅解决了农村住房安全问题,也使干部与群众的心更贴近。家住合浦县沙岗镇双文村委岭脚底村的72岁五保户李华辉,看着建筑工人加紧为自己盖新房,感动得热泪盈眶。如今在沙岗镇像李华辉这样的困难户,已有50户去年11月底前搬进了新房。
越来越多的山歌开始在农村传唱:“人民政府就是好,农村危房全改造;为民解困建新房,党的恩情比天高”,“危房改造政策好,家家户户建新房”,“吃水不忘挖井人,住房感谢共产党”……
“按照总体规划,2014年以前,我区将分期、分步骤解决约60万户农村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
边境百姓圆“安居”梦
树起国门新形象
那坡县是广西陆地边境线最长的国门县,与越南接壤的边境线长达207公里。长期以来,很多贫困山村缺水、不通公路、不通电,群众居住的是破烂不堪的危房。
为解决边境一线贫困农户的居住安全问题,国家加大了对边境地区农村危房改造的补助额度。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集中力量推进边境0-20公里范围的农村危房改造。2009年以来,先后安排那坡县农村危房改造任务5500户,国家和自治区下拨补助资金8655万元。截至2010年12月底,该县5500户农村茅危房已全面完成改造。
近日,记者走进那坡县平孟镇那万村那万屯,不禁惊叹于眼前的美丽和谐画景:连绵的大石山下,崭新楼房与绿树相依相连、错落有致,平整的村道蜿蜒而走,淳朴而清新的环境里,村民笑意盈盈。
“以前这里饮水难、行路难,大家都住在四面透风的茅草棚里”,当地村民介绍说。
沿着我区西南边陲1020公里的中越边境线,有德保、靖西、那坡、宁明、龙州、大新、天等、东兴、凭祥、防城区等10个边境县(市、区)。
“这些边境地区代表着祖国的形象,但这里经济基础薄弱、贫困面广、自然条件恶劣,是广西最落后、最贫瘠,群众居住条件最差的地方,所以最需要关注和扶持。”专家指出。
2009年以来,我区在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中,将边境地区10县(市、区)42034户的农村一级危房和全部茅草房树皮房作为重中之重纳入国家农村危房改造试点。通过政策、资金倾斜,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坚持就地取材,就地改造,送墙体材料生产线,建材下乡等措施,加快解决边境一线群众“安居”问题。
目前,这些“危改”试点已全面竣工,边境农村大多数都建起了坚固、安全的砖混结构房屋,边民的住房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促进了边境地区和谐、团结和稳定,塑造了良好的国门形象。
“那坡县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良好的国门形象”,那坡县委书记罗荣剑说,那坡县已与越南河江省苗皇县缔结了国际友城关系,边民邻里和睦、团结互助的良好环境正逐步形成。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百姓享受更多实惠
融水苗族自治县大浪乡麻石村中团屯实施“危改”后,由一个危房林立、环境脏乱、无人问津的小村落,发展成一个环境秀美、特色鲜明、游人青睐的旅游村。
2009年,该乡对麻石村的危房进行全面改造,按照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模式,建成独具特色的苗家风情吊脚楼,并筹集资金12.25万元,对村道进行全面硬化,同时还充分利用麻石电厂景区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有这么好的条件,咱们的乡村旅游一定红红火火!”村民们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
田东县作登瑶族乡陇穷村,在对全村所有39户危房进行改造的同时,还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铺建了水泥路,建设两个可蓄水800立方米的大水柜,实施移动通讯基站和通村宽带网工程,群众不仅住上了漂亮的新房,还享受到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村里的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大家的生活是越过越殷实。
百姓要“安居”,更要“乐业”。二者兼顾、相互促进,是广西“危改”工作的一大亮点。
“实施‘危改’,要坚持规划引导,与城乡风貌改造、村寨防火改造、推进村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生产发展等有机结合。”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严世明指出。
今后,广西将统筹推进农村危改、水改、路该、厕改、灶改,逐步完善道路、供水、沼气、环保等村屯基础设施配套,整体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促使农村安居乐业、富民增收,努力打造生产生活设施较为齐备、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凸显、生态文明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群众在“危改”中得到更多实惠。(记者 莫艳萍 通讯员 宁国用)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慧鑫】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