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已经多次跻身两会热点话题之列,本次也不例外,依然热度不减。这清晰地表明,尽管社会关注多时,政府调控多轮,但房地产市场的乱局至今尚未发生实质性的转变。
当然,情况也有向好趋势。大力加强保障房建设,是推动房地产市场回归正轨的根本之策,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就是一个令人欣慰的亮点。而在两会召开前夕,部分地方政府签下了“军令状”,承诺年内保证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如果承诺确能兑现,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竣工入住,那么房地产市场肯定会因为增多巨量的“良性供给”而出现人们期盼已久的转机。
增多、加快保障房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金投入。土地,由地方政府掌握着,只要下决心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不再痴迷于靠地生财,真心、用心去办保障房建设这件惠及普通民众的事,保障房就绝不会“无立锥之地”。相比之下,资金筹措的难度要大得多。前不久,已经跻身年GDP “万亿俱乐部”的广州市,还传出了保障房建设“很差钱”的信息,其余地方的“钱紧”状况就更可想而知。有钱没地,房子没处盖;有地没钱,房子同样盖不起来。找钱,恐怕是已向中央立下“军令状”的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件极其紧迫的大事。没有足够的资金,即便今年年底之前,1000万套保障房都“按要求”如期“动工”,恐怕有些也难免“开工即停工”或“干干停停”的厄运。
怎样才能保证保障房建设“不差钱”?地方政府在开动脑筋、四处找钱,参加两会的专家们也献计献策、各抒己见。同为全国政协委员和经济学家的厉以宁、李稻葵,在力量建设保障房上的意见是完全一致的,但在资金筹措方面的想法却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是针锋相对。厉以宁认为,不能靠借债,因为借债是要还的。他主张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学习某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利用公共投资基金方式,通过发债券,搞民间集资,吸引民间企业投资。而李稻葵则在自己“今年唯一”的提案,涉及保障性住房融资体制的提案中非常明确地提出,要非常谨慎甚至不要民间资金直接入股本建保障房。他认为,民间资金可以买债,但一旦民间资金进入股本,会扭曲保障性住房未来的运营,因为民营资本是逐利的,要追求回报。资本逐利,是完全合理,也是非常有该的。
厉以宁、李稻葵,究竟谁说的更“靠谱”?恐怕是见仁见智,一时很难做出此是彼非的简单判断。但以往的教训不可忽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导致房地产市场失控、脱轨,直至疯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本该承担主要保障责任、提供足量公共产品的地方政府,禁不住种种诱惑,不适当地加入了“逐利”的行列。倘若在属于公益性产品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继续植入“逐利因子”,那么就难免这一事业还会发生人们所不愿看到的异变。
既要尽快解决“差钱”难题,又不能饮鸩止渴。怎么办?期盼代表、委员,以及广大社会有识之士,继续七嘴八舌,“抛”出各自的高见、实招,尽快让千万套保障房,由“空中楼阁”变为“大庇天下寒士”的真实“广厦”。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