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住房保障法形成初稿 中介哄抬租价要严查

2011年03月09日 15:03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天上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等出席“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房地产市场调控”记者会。齐骥表示,今年经适房和两限房计划新建200万套,计划有1.3万亿元投向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的改造。

  城市居民89%拥有住房

  国家统计局的一个抽样调查资料,中国城市居民89%拥有住房,其中约12%是祖上传下来的,是原来的私有住房;有40%多是计划经济时代建的宿舍,最后通过住房制度改革变成职工个人的房产,即房改房;其他近40%是居民通过市场购买的商品住房。

  1.3万亿投向保障性安居

  齐骥说,今年国家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的改造,年度投资约在1.3万亿到1.4万亿之间。经济适用住房和两限房有近200万套,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大概在5000亿元上下。这部分建设资金,主要由社会机构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来解决。当然在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的时候,市县人民政府无偿地划拨土地,这部分土地的成本,没有算在直接投资当中去。这样的话,在1.3万亿当中有5000亿左右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决掉,以往过去几年也是这样做的。

  此外,今年1000万套计划中,还有400万套左右是各类棚户区改造,包括城市棚户区改造、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林区棚户区改造、煤矿棚户区改造,还有一些国有垦区棚户区改造。对于这一类政府主导的棚户区改造,中央政府、省级人民政府、市县人民政府都要拿出一定的补助资金,其中,今年中央将提供约400亿元的资金支持。

  今年建220万套公租房

  齐骥还透露,在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当中,除了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外,还要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60多万套、公共租赁住房近220万套。各级政府要拿出5000多亿的资金,主要是用于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也包括对低收入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

  建设近220万套公共租赁住房,这是前所未有的。今年中央代地方发行的2000亿元国债当中,地方要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租房市场存在中介不良行为

  有记者提问,最近一段时间内,国内部分城市租金上涨比较明显,租户也感到一些经济压力,住建部对此有什么看法,下一步会有什么解决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司长沈建忠表示,房租问题最近上涨,大家都很关注,主要集中在一些热点城市、重点城市、大城市,一些中小套型的普通住宅。在特定的区域,包括一些地铁的沿线和一些学区即有重点学校的周边地区,房租涨得比较快。应该说,这些租金涨了,对中低收入租赁的群体影响是比较大的。

  分析上涨的原因,沈建忠说,首先就是季节性的因素,特别是春节以后,外来人口回城务工,各方面租房需求集中时期,也是租客上调租金比较集中的季节。从机制上看,目前租赁的房源的来源还主要是以分散的、个体的市场为主,还没有大型的、专业的从事住房租赁的企业这样一些群体,所以受房源来源的影响也比较大。从经济的角度,由于通胀和加息的预期,加上现在我们的住房租售比和国际上比较起来还处在比较高的水平,现在一线的大城市大部分达到500:1以上,所以理论上它有这种上涨的空间。

  沈建忠还表示,我们市场监管方面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我们的法律还有一些空白的地方,我们的信息还有一些不太透明的地方,包括少数中介机构、中介人员还有一些不良的行为在里面。

  住房保障法已形成初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司长冯俊说,住房保障法是本届人大立法规划里的项目,这项工作从规划定了以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紧锣密鼓地调研和起草,已经初步形成了初稿。应该说,这项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但是什么时候能够出台,现在很难给出一个时间表。

  中介哄抬租价要严查

  沈建忠表示,租金的调控应该是房价调控的一部分。从社会化、市场化的房源渠道看,有一些省市利用一些工业园区的生活用地,来集中建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的租赁住房,效果较好。还有一些地方利用城中村改造建设的安置房、回迁房,给农民补偿以后,鼓励有两套三套的人,把多余的房子拿到租赁市场上来。还要在一些特殊的地段,包括一些学区、地铁的周边,通过规划的手段,增加一些适合出租的中小套型的住房建设,提高这类地区这类出租住房供应的比例。

  此外,要加强市场监管。住建部近期已经出了两个部令,《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和《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这两个办法都对出租房的管理、中介机构、中介人员的管理有规定。发现有哄抬租价、欺骗老百姓等违规行为的,就要严肃查处。 (记者 廖雁)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