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广西加强保障房建设 农村危房改造惠及农户

2011年03月11日 15:20 来源:桂龙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2011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看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这么详细的数字,广西代表团的代表们很振奋。

  农村危房改造惠及农户

  据了解,2010年国家安排广西改造11.5万户农村危房改造,截至去年底我区共竣工11.54万户,为“十一五”前3年总和的3.8倍。2011年,我区将对12万户农村危房实施改造。

  全国人大代表、灵山县县委书记潘雪红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试点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农村残疾人家庭及其他困难家庭的人居条件得到改善。按我区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标准,中央、自治区、市、县各级财政合计补助每户危房改造户资金1.5万元左右。根据目前的建材价格,建设40~6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楼房,每户危房改造户还需自筹投入资金1.5万元。但被列入改造对象的部分是农村残疾人家庭和其他特困家庭,几乎没有资金积累。有的家庭东挪西借、赊工赊料或贷款建设,新房建好后,留下了较大的债务负担。有的家庭因筹不到建房资金,危房改造虽然开工建设,却无法按时顺利完成。

  潘雪红建议,国家在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时,应在农村危房改造方面,对农村残疾人和其他特困家庭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帮扶,增加补助资金。

  棚户区改造令职工充满期待

  对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关于棚户区改造的内容,令来自工矿企业的代表兴奋不已。

  全国人大代表、中钢集团广西铁合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如强说,该公司近几年建了一些新楼房,但毕竟是几十年的老工矿企业,职工住的大多仍然是条件简陋的棚户区。

  实际上,早在去年5月份,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便印发了相关文件,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大力度,确保全面完成改造工作任务。

  如今,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再度看到关于棚户区改造的内容,周如强更增加了信心:“今年开始,我们公司将对矿区内的2500套棚户区房进行改造。”

  周如强对棚户区改造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国家在棚户区改造上应实行差别政策,对广西这类老少边穷的地方应给予更多资金支持;同时,实行更优惠金融政策。他说,根据国家最新的调控政策,居民购买第二套房首付比例要提高到60%,这条措施不应适用于棚户区改造房。因为矿区的职工为了子女读书,很多贷款购买了商品房,因为收入不高,大多是买面积为三四十平方米的小户型。在棚户区改造中,普通职工可能仍要贷款,国家金融政策应对这类人实行区别对待,首付比例不能按商品房的二套房政策对待。

  周如强还建议,在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时,应将部分公租房建到大型工矿企业中。“我们公司有博士后流动站,是人才高地,可没有房子,难留住人。”他说,如果工矿企业中有了公租房,一些高端人才就能安心留在企业,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

  南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近年来,随着房价攀升,住房问题成了很多老百姓头疼的事。全国人大代表、南宁市市长黄方方介绍说,2011年,自治区下达给南宁市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总量为37920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需新开工10000套,廉租住房新开工9000套,经济适用住房新开工2825套,限价商品住房新开工1700套,棚户区改造新建3500套,危旧房改造新建4395套,新增廉租住房货币补贴6500户。任务总量比去年增加一倍多。南宁市计划今年建设58个项目,计划投资约23亿元。

  就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南宁市公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南宁市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棚户区改造的方式、新建房屋面积下限,以及安置补偿方式等。  黄方方表示,在稳步推进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2011年南宁将重点突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首先,调整、增加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将部分经济适用住房用地调整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把政府在凤岭新二中旁划拨的72亩地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含人才公寓)建设。其次,在五象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及华侨投资区等区域建设一批公共租赁住房,解决大型企业人员住房问题。三是将直管公房改造为公共租赁住房。另外,采取回购、收购和在开发小区配建的方式,进一步扩充公共租赁住房房源。

  此外,南宁市还将加强保障性住房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的建设,在保障性住房周边建设医院、学校、道路等配套设施,让低收入家庭不但有房住,而且还要住得便捷、舒心。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