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调控渐成常态的形势下,在项目销售业绩提升的同时,整个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也随着土地资源的再度整合而得到进一步提升。3月16日,中国房产信息集团联合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共同发布《2010年度中国房地产企业拿地排行榜》。报告显示,土地储蓄进一步向国内大型地产企业集中,万科、保利、中治三家地产商新增土地储蓄支出跨越400亿元,而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中国土地储蓄最大的10家房企所把握的土地资本可建面积达4.85亿平方米,这其中,恒大、万科、绿地等地产大鳄悉数在列。
入榜门槛提高
“土地越来越贵,拿地成本越来越高。”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2010年中国50大重点城市企业拿地金额排行榜中,21个企业拿地过百亿,土地市场越来越成为有钱人的游戏。
数据显示, 2010年全国50大重点城市Top50企业拿地金额排行入榜门槛达到50.4亿元,较2009年的24亿元整整高出1倍。与此同时,在全国50大重点城市拿地的企业中,2010年耗资400亿元及以上金额的升至三家,并拉开与第二梯队之间的差距超过100亿,其分别是万科(561.7亿)、保利(444.2亿)、中冶(442.6亿)。同样,2010年在全国50大重点城市耗资100至200亿元拿地的企业增至15家,比2009年多了13家。而2010年完成200至500万平方米拿地规模的企业也较2009年增多了7家,达到22 家。
“这一方面说明,2010年房企不惜耗费巨资,加强在土地方面的占有率;另一方面也显示,在调控年,标杆房企们运营依然稳健,在销售业绩提升的同时,更加强对于土地的规划与整合,以便于未来的土地储备与开发。”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研究总监朱清如是分析。
拿地策略各有偏重
大型房企扩张加速,土地储蓄大幅增添,土地市场的形势表现为土地资本日益集中。不过尽管大型地产企业大多有增添土地储蓄的打算,可是从企业策略来看,大型地产企业土地开辟计谋各有偏重。
排行榜显示,从2010年进榜企业的发卖能力来看,世茂、雅居乐、绿城、龙湖等5家房企的土地储蓄可供其开辟发卖10年以上,然而绿地、万科、保利、中建(含中海)的土地储蓄供其开辟发卖仅6-7年。此外,从2010年25家拿地、发卖排行同时上榜房企的市场行为来看,碧桂园、绿城、复地等四家企业在全国50大重点城市土地公开市场的资金投进不足昔时总发卖金额的30%,而中国中铁、合景泰富、华侨城则占到了全年发卖金额的100%以上。在一、二线城市拿地的大型房企仍比重较大,但已有相当一部分房企率先向三、四线城市拿地。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碧桂园、恒大积极拓展三四线城市的趋势有所变化,去年标杆房企开始提高在三四线城市公开竞地的比例,诸如中国建筑(3.53,-0.02,-0.56%)(含中海),在三四线拿地面积占比已达52%。
高价拿地者居多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如果将这些标杆房企拿地金额和拿地面积排行榜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去年一年,即便是与政府关系良好的诸多知名大企业,很多也无法逃脱需要高价拿地的命运。
资料显示,高价拿地的大企业去年多有地王项目收入囊中。如一心要在上海深耕发展的远洋地产控股有限公司,用了超过191亿的资金拿下246.4万平方米的土地,位居拿地面积第27名,而191亿的拿地款却让其成为拿地金额排行榜中的第7名。2010年8月4日,在现场无人竞价的情况下,前后历时十余分钟,远洋地产旗下子公司北京远乾置业有限公司一举获得罗店两幅地块,总价为18.998亿元,楼板价均达到2万余元/平方米,刷新该区域单价“地王”。中原地产研究总监宋会雍表示,“如果仅仅在城市边缘拿地,品牌形象也一直会处于边缘化。远洋北京拿地也是慢慢从外围转到中心区。同时,拿地王带来的关注度是最快的,但必然吃掉一部分资金,从目前节奏看,如果继续保持惯性扩张,资金后期可能会有一些问题,后续拿地应该会做出调整。”
与远洋地产类似的还有处在快速发展期的金地集团。在拿地金额排行榜中,金地位居第21位,用100.3亿元买了215万平方米的土地,只排在拿地面积榜的第31位。
不过也有不少企业以二三线城市为自己主要的扩张范围,复地就是代表之一。近几年一直处在战略转型的复地去年拿地金额只有51亿,处在拿地金额TOP50的倒数第三位,不过其在拿地面积排行榜上则上升至第22位。走出上海的决心可见一斑。(地产评论员 房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