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加快青岛小城市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11年04月02日 09:25 来源:青岛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青岛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合理优化城镇规模,推动重点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推动其成为支撑青岛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这是青岛市委、市政府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立足实际所作出的战略决策,有利于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城镇化和本土化。笔者结合李哥庄镇近几年来的发展实践,就加快小城镇发展谈一些浅见。

  一、“小城市”概念的提出与改革探索

  城市(城镇)是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小城市是特指人口在20万人以下的城市。2010年初,浙江温州提出“镇级市”的概念,并于半年后进入操作阶段,其试点方案和改革思路主要是扩大5个试点镇的土地使用权、财政支配权、行政审批权和事务管理权等权限,以适应其城市建设、人口规模、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发展需求。

  “小城市”概念的提出则是山东省和青岛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选择经济基础好、集聚辐射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带动作用大、产业特色明显的中心镇,将其培育为规划科学、经济繁荣、居民富裕、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特色明显、辐射能力较强的现代化小城市。山东计划用3—5年时间将省内20多个中心镇培育成小城市。青岛市在综合考虑各镇的产业基础、交通条件和空间布局等因素基础上,决定从胶州、胶南、即墨、莱西、平度五市选择包括李哥庄镇在内的10个镇作为重点中心镇进行培育;按照小城市建设标准,扩大镇级管理权限,探索扩权强镇路径,从重点中心镇中优选3—5个镇试点,逐步让镇级政府承担起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职能,加快强镇转型升级,推动城镇向小城市转型,发挥其连接城市、辐射农村的重要公共服务平台和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

  二、青岛胶州市李哥庄镇实践与成就

  近年来,胶州市李哥庄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的政策优势,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战略,对接大青岛、融入大青岛、服务大青岛,作为胶州湾卫星城的区位优势充分彰显,由小城镇向小城市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2010年,完成全镇生产总值60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28元;全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镇驻地人口达到6.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3%。

  注重产业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历史和实践证明,推进城镇化、建设小城市,强大的产业是基础和关键。没有强大的产业做支撑,就无法实现农民增收,无法实现农业人口转移和人口集聚。上世纪90年代,李哥庄镇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形成了制帽、假发、建材、木器、食品加工五大传统产业。近年来,坚持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加速向研发、设计等产业链上游环节挺进。荣膺“中国制帽之乡”美誉,制帽业产品档次和水平不断提升。投资10亿元建造“中国帽艺博览城”,集会展、物流、配送、交易、研发于一身,将实现制帽业从初级加工到全产业链的覆盖。在上海世博会上,李哥庄的特色制帽产业入选中国馆小城镇展区。坚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先后引进天能电力、奥德圣设备、铁马机械等多个现代产业大项目,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目前,全镇三大工业聚集区聚集企业686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人口的集聚,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空间。通过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和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三次产业比例不断优化。二、三产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土地的加速流转和规模经营,全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注重规划引领。我们按照“建设生态宜居城,打造幸福李哥庄”的发展定位,围绕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精品小城市的发展目标,以高水平的规划引领小城市建设。一是做好产业规划。高度重视园区建设,建成8平方公里的三大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和20平方公里的大沽河生态度假区,园区聚集起一批LED、船舶制造、机械制造等高端项目。二是做好城镇规划。李哥庄镇位于胶州、即墨、城阳、高新区之间,地理位置优越。近几年来,紧紧抓住“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按照“为周边城市进行产业配套,为城市就业者提供生活居住区”的思路,修编新一轮城镇发展规划,突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生态旅游总体规划两个重点,镇域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100%,村庄建设及整改规划覆盖率达到80%,初步构建起交通顺畅、景观靓丽的“五横五纵两区三园”的总体格局。

  为超前主动对接青岛高新区发展,在204国道以南区域,高起点规划了5平方公里的集居住、商业、休闲度假以及卫生、教育、金融等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城市综合体“八千水城”,未来可容纳20万人口。加大老镇区改造力度,原东方乐园改造后,将建成一座21层商务大厦和5座17层的住宅楼。对面积3平方公里的老镇区进行整体规划,计划整体开发,利用五年时间改造80万平方米,打造成为现代化城市新区。三是做好旅游规划。充分发挥李哥庄镇四面环水的生态优势,高起点制定旅游发展规划,规划建设两个服务中心、两个度假区、三条景观轴线、五个旅游景点、三大节庆活动,树立了李哥庄“北方水城”、“垂钓之乡”的品牌形象,成为2009“好客山东”旅游强乡镇金榜品牌、省旅游强镇。为保证规划落到实处,李哥庄镇成立了城镇管理办公室及相关职能机构,明确分工,强化职责,对城镇建设进行严格监控,保障了城镇建设秩序和建筑品位。

  注重服务优先。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小城市的过程中,李哥庄镇更加突出基层政府的服务职能,坚持量力而行,积极向农民提供低水平、广覆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将工作重点转向改善农民的居住和就业环境。实施“十百千万”富民工程,扶持更多的农民成为“小老板”、“小能人”,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鼓励农民集中居住,全镇建设居住小区20多个,累计面积达200万平方米。通过多元化运作,全镇实现“五通五有”,即村村通自来水、数字电视、公交、油路和宽带,出门有公交、购物有超市、居住有楼房、娱乐有场所、困难有救助。供水、供热、供气、环卫保洁、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高,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建设市民广场,培育特色商业街,引进利群、利客来建成两家过万平米超市,丰富和方便居民生活。建设高效便捷的大屯社区、河荣社区、大窑社区,服务半径在2公里之内。建设一流的便民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方便群众。成立全国首家民间永安消防队、首家镇级交警工作站,保证消防安全、维护交通秩序;组建首家网格式“平安协会”,建立了专职平安信息员队伍。新建省级规范化中小学提高了教育水平,新建5个社区中心卫生室和镇中心敬老院,提供优质卫生服务保障老年人生活;成立镇级社会救助中心,建成三级便民服务联动体系,使农民不出镇区,也能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近百项公共服务。

  注重人文发展。城镇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简单流动和集中,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实现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向城镇现代化水平的转变。为此,李哥庄镇围绕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的目标,通过加强文化建设,着力构建群众安居乐业的城市环境。一是着眼完善人居环境。将商贸餐饮与文化休闲有机融合,打造出联谊步行街、香港商业街、广场餐饮娱乐街、飞龙服装街等4条特色商贸街,并仿照“青岛啤酒城”风格改扩建茂盛文化广场,成为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被评为 “山东省农村十佳文化广场”。结合沽河大街的改造,打造四季常青、清水长流的景观河,使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成果在人居质量的改善提高方面充分体现。二是着力丰富群众生活。坚持把文化作为城镇发展的灵魂,开展“携你我他之手,建和美乐家园”主题活动,群众文明素质不断提升;创新开展“十佳新李哥庄人”评选、“帽子设计及乡村模特大赛”等文化活动,举办历时15天的首届农村啤酒节,开创了全国农村啤酒节的先例,搭建起广阔的市民文化活动平台。正在开展的“和睦家庭、和谐村企、和美家园,做幸福李哥庄人”主题活动,使文明创建内容更加丰富,文化城镇建设的步幅不断扩大。三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依托四面绕水,境内拥有7000余亩水面等生态资源优势,打造了联谊生态园、大窑福乐园、神农圆蔬菜种植基地等一批集农业生产、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

  同时,立足大沽河作为青岛市母亲河的独特优势,打造出金疃湾度假区、沽河林带等生态景点。投资近2000万元,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建设“绿色生态李哥庄”,推进生态建设;推出“大沽河文化生态休闲游”,每年吸引4万余人次观光旅游,实现相关经济收入600多万元,获得“山东省旅游强镇”称号,吸引20多个省市群众来此定居生活。

  三、加快青岛小城市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得益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李哥庄镇向小城市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成效全面彰显。但是,随着建成区面积和人口的迅速扩大,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问题,一些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全面建成现代化特色精品小城市,已到了必须创新突破的关键时期。

  实施转型发展。总体上,由乡镇发展管理模式转向城市发展管理模式。在产业结构上,由工业、农业为主向工业与服务业并重,然后到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型;在建设与管理上,要转变管理重点和职能,镇级政府要由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职能权责缺位向职能权责到位转型,从以三农工作为主转变为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小城市、管理小城市为主。逐步让镇级政府承担起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职能,加快强镇转型升级,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城镇化和本土化。

  完善工作平台。按照城市发展需求,建立完善工作平台,在不涉及行政区划层级调整的情况下,将一部分属于县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赋予乡镇一级政府,为小城镇建设管理和运营提供保障,为市场主体及居民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主要包括:建立城镇管理综合执法大队,负责城镇综合性管理;建立镇审批服务中心,方便各类市场主体和市民;建立镇土地储备中心,为小城市发展提供土地资源和引资载体;建立镇招投标中心,优化各类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

  理顺管理体制。充分利用开展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强镇事权改革等机遇,理顺管理体制,为小城市建设提供体制保障。一是市派驻镇的机构建立分局,分局正职由市部门领导兼任,便于高效率沟通协调工作。二是合理设置镇内设机构。在核定的编制内,镇可根据需要设置或调整内设机构。三是镇领导班子职数,可考虑增加1—2名党委副书记或副镇长。四是赋予镇招聘招考专业人员的权利,比如面向社会招考规划、建设、招商等优秀人才。

  注重制度创新。加快由镇向市的转型,需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为小城市建设提供动力支撑。一是以户籍为重点的制度创新。通过户籍、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农民向城镇有序顺畅转移的链条。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生育等各项政策与户籍制度之间的配套衔接;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政策,以合法固定住所为落户条件,引导农民有序向城镇转移;赋予小城镇一定的户籍管理自主权限。落实优秀农民工落户政策,进城农民工获县市级以上荣誉称号或高级技工的,本人及其配偶、子女可申请落户。二是按照市场筹资为主、政府补助为辅,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等多渠道融资的做法,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坚持 “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镇域基础设施建设可采用BT、B0T等模式,吸引社会投资建设,减少财政支出压力。

  加大扶持力度。小城市建设既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上级政府扶持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一是要加大用地支持力度。上级政府应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计划指标,单独切块,直接下达到镇统筹安排。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与镇的财政关系原则上采取确定基数、超收分成、一定几年不变办法。强镇的土地出让收入除上交有关税费外,80%-100%留给镇,市属部门驻强镇的下属单位在镇内的各种收费,除市以上部门代收和特别规定外,都统一纳入镇财政专户管理。三是加大项目支持力度,采取措施鼓励市内大企业向重点镇搬迁落户或转移项目。四是扩大市派驻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在人事安排、编制设定、行政资源分配和发展要素投放中向重点镇倾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