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国土部调研:土地政策基层执行走样

2011年04月08日 08:56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个月前,国土资源部组成31个调研组前往全国31个省区市的179个县市进行实地调研,369人在为时一个月的时间内了解各地国土资源管理方面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近距离了解地方的所忧所困、所思所盼。

  也正是在这次活动中,调研组发现:各地均出现用地需求高涨的态势。针对多重问题,国土资源部将如何应对?

  “十二五”期间我国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将十分突出

  据统计,除北京、河北、上海、浙江、广东等5省市GDP增长目标低于10%外,其余省份都提出了两位数增长目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只有北京、上海、四川增长在10%以内,17个省份增长在10%~20%之间,个别省甚至高达40%。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说,在主要经济指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各地用地需求都呈现持续高位增长态势。

  董祚继:从调研情况看,31个省(区、市)全年用地需求总计达到1616万亩,远远大于年度计划指标(670万亩)。调研组调查发现,31个省(区、市)都反映计划指标不足,多数反映下达指标只能满足需求的1/3。

  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1~3月份,全国计划指标安排使用159万亩,同比增长154%,部分省份指标使用占全年的比例超过3成,其中河南达到5成、新疆甚至已经达到了7成。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说,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GDP、固定资产投资等多重因素叠加驱动下,“十二五”期间我国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将十分突出。

  汪民:由于东部“转”、西部“赶”、中部“既转又赶”的基本格局未变,各地耕地后备资源趋紧,省域内实现占补平衡的空间越来越小,个别地区省份已经出现“挂账未还、又增新帐”现象,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难度越来越大;由于追求“十二五”开门红这种倾向和换届效应,一批项目,包括重大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社会民生、现代服务业等项目将在2011年全面布局、集中开工,个别地方“零约谈、零问责”的工作目标难以保持,2011年土地违法反弹风险加大,形势不容乐观。

  土地政策在基层执行走样 甚至用来谋取不当权益

  目前的数据显示,有8个省份今年的用地缺口超过40万亩,像新疆用地需求预计将达120万亩以上,是2010年的近2倍,是2009年的近4倍。董祚继表示,虽然各地都存在着用地紧张的现状,但用地方面存在的多重问题也不容忽视。

  董祚继:许多地方一方面反映指标不足,另一方面又大量存在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粗放滥用的现象。一些地方把有限的指标主要用在保本级建设和保GDP增长上,没有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救灾重建,不仅扩大了用地需求,而且增加了重点项目和农村建设违法用地。一些省份把指标全部或大部分留在省里,表面看可以统筹使用,但却降低了市县节约使用指标的能动性,加剧了指标紧张和与基层的矛盾。

  董祚继说,调研组还发现,一些土地政策在基层执行时走样,甚至用来谋取不当权益,侵害农民合法利益的事情也就难以避免。

  董祚继:一些地方将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片面理解成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用地需求和降低政府土地取得成本的手段,偏离了通过增减挂钩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初衷。有的地方执行政策走样,主要是借机推进新城建设甚至搞商品房开发,谋取不当利益,侵害农民合法权益。三是,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腾退土地尚未建立公开、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价值补偿没有充分体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

  控制建设用地的总规模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各调研组也都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司司长廖永林提出,要解决各地既要发展又要保护资源的两难问题,需要在规划管控上下功夫,控制建设用地的总规模。

  廖永林: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总规模为前提,避免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防止重复布局和建设,对符合规划的项目用地重点保障。将新增建设用地安排与存量土地利用挖潜、批而未征和征而未供土地数量、城乡用地增减等统筹考虑,促进土地利用。

  面对调研发现的重重问题,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要求相关部门人员要加快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汪民:对于有一些探索但又还不是十分明确该怎么做的,要开展试点或在现有试点中深化。像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征地制度改革、差别化管理等,可以利用部省合作平台,选择条件具备的地方开展试点探索;条件成熟、直接可以做的,要立即提出具体而明确的措施办法,或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如东北西北严寒地区由于施工期短,需要解决土地审批周期长、效率不高的问题。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