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市民研究抗震防灾家具 床会自动拉开藏人

2011年04月12日 14:29 来源:郑州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汶川大地震时,在四川旅游的郑州市民任小轮侥幸“捡”了一条命。但和他一起去的一位朋友却骨折了,还患上了恐惧症,晚上无法睡着觉,总感到床和桌子等都不安全。

  当年6月从四川回来,任先生就开始研发抗震防灾的家具,并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3年来,先后已有7个产品获得了国家专利,分为防震系列和防水系列。

  昨天下午,任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他研发的抗震防灾家具。

  任先生住在商都路。他的家就像一个家具展示厅,摆满了各式稀奇古怪的家具和模型。

  在房间靠墙处摆着一张床,外观与普通的双人床没有太大区别。

  任先生让小女儿蒙蒙躺在床上,随着一阵蜂鸣声,屋内好像动了起来,此时,好好的床板忽然从中央拉开,蒙蒙连褥子带被子掉进了床体箱内,随即床板合上。随后,床体内部传来一阵阵铜锣的响声,任先生打开床体一侧的门,蒙蒙从里面爬了出来,毫发无损。

  “抗震床是我最早的发明。”任先生说,原理是利用安置在床头柜内部的磁控地震感应系统,“一旦磁控系统发出警报,便会在几秒钟内启动,防震床床板便会及时左右打开,将睡在上面的人送进床体。”

  “我还设计了手动开启装置,以防万一。”如果人正常在床上活动,只要不碰到感应器,就不会开启机关。

  床体内部有矿泉水、小食品、哨子、海事电话机及撬杠和锤子等应急食物和工具。

  船形衣柜

  一个衣柜上尖下平地立着,也有柜门,初看时以为是别致的柜子,但是打开柜门把里面的衣服拿出,把柜门放到一侧后,再把立着的柜子平放到地上后,衣柜成了一条小船,原来里面撑衣的撑杆,拿出来两头一拧就成了船桨。

  “这条船可以坐一家三口。”任先生说着,把船底3只小袋子打开,每个都是一个救生圈。

  “一旦有了水灾,有了这船柜和救生圈,一家三口都可以救命。因为它能载重400公斤,而柜子本身只有30公斤左右。”

  抗震床

  再来看看它有多结实

  16块楼板从10米空中砸到床上,床无恙

  昨天下午,为了试验抗震床的“实力”,任先生他们租来一辆吊车,并请来公证处的工作人员现场监督。

  下午5点30分,两个装着鸟的笼子被放进床内,每个笼子内装有4只相思鸟。

  随后,吊车把数块楼板吊到10米的高空然后突然松掉吊丝,让楼板自由落体砸到床上。16块楼板分4次对着床体砸下,每块重380公斤,第一次两块,之后逐渐加码。巨大的声响砸到床上,冲起高高的烟尘。

  试验到晚7点30分才结束。

  砸完后,众人把床上的碎楼板清除,打开床,鸟笼没有变形,笼内的鸟活蹦乱跳。床除了边角处有微损外和原来一模一样。

  任先生说,抗震床所用的原材料是从俄罗斯进口的红松木和杉木,都是非常结实的方木,另外方木顶还包有厚钢。

  还有这些发明

  花坛能变救生船

  任先生的发明还有防震办公桌、船形沙发等。

  抗震家具使用的材料主要是钢筋、槽钢、角铁和厚实的木材,最薄的板材也在9毫米以上,一张抗震床表面上与正常的床没有啥两样,但是重量却比正常床重四五倍。

  “我还有很多设想,现在还只能停留在做模型的阶段。”

  不仅研制一系列防灾家具,任先生还把目光投向了公共设施防灾。

  他拿出一件海螺状的模型说:“这是花坛,用轻型材料制成,洪水一旦来了,就成了真正的救生船。”

  接着,他又搬出一个塑料交通隔离墩。这个隔离墩的3个侧面都加上了手柄装置,还可以充气,“一旦发洪水,受灾人员可以扒上去抓紧手柄逃生,我做过实验,可以承重4个成年人。”

  防水双人床

  这张1.8米宽的双人床,分开就是两条船,里面除了保存衣服外,还有两个船桨及各种小食品、救生衣和救生圈等。

  “一旦遇到洪水,床上的人可以立即把床板推掉,坐到两条小船内,安全逃生。”

  救生课桌

  这张小学生课桌,把桌面揭开后,只见3块方木加着钢板,非常牢固。

  一名二年级女生钻到桌子下,身体全部被挡住。“它的原理与床一样,一旦发生地震,教室里的孩子可以迅速钻入桌子下面,完全可以保住生命。”

  这张组合桌子也很有意思,合起来是个四方桌,一分开就是四只小船。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董元元】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