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新一轮房贷压力测试更具针对性

2011年04月21日 17:1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近日表示,要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新一轮房贷压力测试。分析人士指出,这反映监管部门对于房地产风险采取了更审慎的态度,商业银行出于资金面紧缩和房贷风险的考虑,可能会调低房贷整体占比,而银监会是否会出台进一步紧缩房地产信贷的政策,还要看此轮压力测试的结果。

  新一轮压力测试更具针对性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新一轮房地产压力测试增加了住房成交面积下降等假设情形,并提高了房价下降的轻、中、重三种情况的标准。这三种情形分别是:房价平均下跌30%、利率上调27个基点;房价下跌40%、利率上调54个基点;房价下跌50%、利率上调108个基点的情况。

  银监会去年5月开展的房贷压力测试所设置的情形是,全国房地产价格平均分别下跌10%、20%和30%。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在全国“两会”表示,压力测试表明,房地产调控对银行形成坏账压力的底线数字是30%。

  据介绍,这一轮房贷压力测试还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杭州、南京等7大城市列为房贷高风险地区,需按照房价较大幅度下跌的条件测算房地产贷款受冲击的情况。

  监管层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此轮压力测试银监会已于4月初布置开展。房贷风险一直是银监会关注的重点领域,房贷测试也是监管层面一个常规工作,主要目的在于对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进行摸底以做好风险防范预案。

  压力测试不代表房贷政策可能出现变动

  银监会此前表示,房地产压力测试的“各种情景假设不代表银监会对房地产市场走势的判断,也不代表房地产信贷政策可能出现变动”。

  从已披露年报的上市银行2010年年报来看,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其全部贷款余额基本在10%-20%,房地产开发贷款一般维持在5%-10%的水平,房地产相关贷款的不良率处于相对低位。

  在2010年银行年报业绩说明会上,工、农、中、建四大行高层均表示,房地产贷款不良率较低,整体质量可控。

  中行行长李礼辉说,房贷压力测试表明,“若房价下跌30%左右,可能会增加中行部分不良贷款和违约率,但均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农行副行长郭浩达则表示,压力测试显示,即使在内地楼市下跌五成的极端情况下,农行不良资产增长也不会超过0.5个百分点。

  此前被认为房贷占比较高、风险较大的兴业银行,2010年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为0.44%,按揭贷款不良率约0.12%。兴业银行相关人士表示,该行受本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有限,房贷风险整体可控。

  银行是否紧缩房贷主要出于资金面考虑

  尽管银行均表示房贷风险可控,但与2009年相比,2010年中行、工行、民生、兴业、农行和浦发房地产开发贷占总贷款占比分别上浮了0.64个、0.2个、2.21个、0.67个、0.7个和1.94个百分点。

  银监会表示,房地产市场非理性因素依然存在,推动房地产市场泡沫积聚的因素还在增加。土地储备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是风险防控的关键领域。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表示,房地产贷款在银行整体信贷占比超过20%以上,如果房价一旦出现下跌,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银行整体风险都会带来较大的影响,监管机构对此也比较重视。

  “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不断加码,房价下跌的可能性加大,需要未雨绸缪,对银行信贷资产风险进行度量。因此,此时展开房贷压力测试是十分必要的。”郭田勇说。

  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3月份新建商品住在价格环比下降和持平的城市达到20个,市场对于房价下跌的预期加大。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表示,由于监管层对房贷风险的一再提示,未来银行可能会适当降低房贷业务的比重,对于房贷的发放将会更加审慎。

  央行一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监管指标的层层加码,使银行内部流动性紧张,不少银行出现缓发个人房贷情况。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表示,由于信贷规模受控,中行今年将适度收紧房地产个人按揭贷款,但不会停止发放个人房贷。

  郭田勇认为,“现在银行是否紧缩房贷发放主要是出于资金面的考虑,至于银监会会不会进一步紧缩房地产信贷政策,则要看此轮压力测试的结果。”(记者苏雪燕、吴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董元元】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