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专家:以提前还贷应对加息非上策 (2)

2011年05月09日 09:02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情况二:提前还贷的目的是节省利息支出,这要求贷款人手头有足够的余钱,而不是“拆东墙补西墙”,打乱自己的全部财务安排。

  如果消费者使用的是等额本息还款法,且已进入还款阶段中期阶段,这时提前还款,所偿还的更多的是本金,实际能够节省的利息很有限。如果使用的是等额本金还款法,则要区分两种情况:处在还款初期(3年内)的话,提前还贷是比较划算的,因为月供中利息多于本金;如还款期已经达到1/4比如20年贷款已还了5年,此后在月供的本金和利息构成中,本金开始多于利息,提前还款所偿还的部分实际上更多的是本金,对降低利息成本帮助不大。

  银行理财专家为您算账:刘女士在2000年1月以等额本息还款法申请了60万元20年期的银行按揭,至今年4月一共偿还了约56万元,这其中约46万元是付给银行的利息。在前期已经支付了利息“大头”的情况下,如果刘女士提前还款,那么所偿还的大部分是本金,而并非节省的利息。

  情况三:如果市民有更好的投资渠道,投资收益能够超过利息支出,即使手头有空闲资金,也不要轻易提前还贷。理财专家提醒市民,目前正处于近年来最严峻的通胀时期,今年全年的通胀压力都难以明显缓解,预计年内将触及6%的水平。在这一背景下,负债反而最有利于借款人,因为债权金额是不变的,通胀会抵消借款人的成本支出。

  同时,市面上各类理财产品收益也会水涨船高。记者近日观察发现,目前银行两至三个月的短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普遍提升到4%—5%之间;部分信托产品收益率达到10%以上;优质的公募和阳光私募基金都有较好的收益。如果把投资期限放长看,则更不乏优质品种。统计显示,国内公募股票型基金近5年的长期回报达到320.86%,超越沪深300指数近90个百分点;债券型基金业绩回报最为稳定,短中长期均取得正收益,近1年的收益率达到7.23%,同样超越同期国债指数表现。

  理财专家表示,收益高的理财产品往往会有一定的门槛,需要投资者善于筹划资金,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在作出是否提前还贷的决定前,建议投资者全盘考虑,找出收益最大化的资金调拨方案,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重大失误。

  3

  提前还贷

  方式有讲究

  如果市民决定要提前还贷,理财专家给出的建议是:结合经济实力,综合考虑时间、机会成本,选准最佳还款方式。

  买房往往是一个家庭长达十多二十年的财务计划安排,提前全部还贷需要足够的财力支撑,一般不适合大多数贷款人。选择部分提前还款方式最为普遍。

  据介绍,部分提前还款方式有三种:一是部分提前还款,剩余的贷款保持每月还款额不变,将还款期限缩短;二是部分提前还款,剩余的贷款将每月还款额减少,保持还款期限不变;三是部分提前还款,剩余的贷款将每月还款额减少,同时将还款期限缩短。

  需要注意的是,申请办理提前还贷,应提前做好几项准备工作:

  首先,每家银行对提前还贷的要求不同,一般会写在贷款的合同中,贷款人在申请提前贷款的时候要认真阅读贷款合同,了解提前还贷的条件和限制。比如说有些银行规定必须供房一段时间如半年、一年之后才能提前还贷;有的银行对于提前还贷的资金有要求;有的银行会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和违约金等。

  其次,将提前还贷需要提供的相关文件资料准备齐全,以节省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如果涉及到转按揭等复杂情况时,需要的文件会更复杂,要多听听专业人士的意见,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

  最后,提前还贷完成后,市民要记得办理注销抵押和退保手续。解除了抵押状态,房产的所有权才算完全归属购房者。据介绍,在2006年以前市民办理按揭贷款,都强制性地投保了“个人抵押贷款房屋综合保险”,一次性交清了全部保费。在贷款人提前偿还全部贷款后,相关保险合同也提前终止,贷款人可以携带保险单正本和提前还清贷款证明,到保险公司按月退还提前交的保费。以20万元、10年期的贷款计算,当初缴纳保费为1120元,如果4年内还完全部贷款,应收的保费为663元,可退保费457元。再扣除一定比例的退保手续费,贷款人实际拿到退保费会更少。 对此,保险专家建言,提前还贷后,将退保费转成普通家财险其实更划算,可以为房屋及室内附属设备、室内财产、室内盗抢风险、管道破裂及水渍风险等各类风险提供保障。如果退保后再重新投保普通家财险,一方面随着房屋使用年限增长,风险也增加,保费会相应提高;另一方面,重新投保家财险的保险期比较短,一般是一年一保,而转保则可以将保险期延长至5年—10年甚至更长,从而能享受相对低的保费优惠。(李焱)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