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公租房,主要是为了解决那些既买不起经济适用房,又不符合廉租房标准的城市"夹心层"的住房问题,近年来,公租房越来越受关注。在今年全国建设千万套保障房的宏伟目标中,公租房和廉租房占到了五分之一。
市场对公租房建设的骤然提速,催生了巨大的资金需求。不过,看似"无利可图"的保障房开发让各路资金望而却步。能否通过融资模式创新"点石成金"?根据最新一期的《新世纪周刊》中《公租房融资实验》一文的报道,一些反应灵敏的金融机构和民间投资资本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中央台记者对《新世纪周刊》副主编凌华薇的采访。
梁盛:保障房中最难的一块,就是在中国史无先例的公租房建设,据你们的调查,这一块到底是难在哪里?
凌华薇:其实公租房在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房改以前沿用了几十年的原来计划经济下的住房体系,也可以说是公租房,但是效果怎么样呢?大家其实都有亲身体会,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市场化的经济下重新建立一个有效率的能够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又不至于给政府造成太大包袱的这么一个公租房体系。因为之前一些地方传出保障房的月租金才几十块钱,甚至十几块钱,所以银行对公租房的贷款其实是疑虑很深重的,就是觉得这样的租金和回报可能连贷款的利息都付不了,所以这也是前段时间各家银行比较愿意投经济适用房、两限房这种保障房,这是对公租房建设比较持观望态度的一个原因。另外公租房其实不光是建的问题,也涉及住房保障制度的框架性设计,不光是融资,建完以后怎么分配怎么管理这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
梁盛:我们知道,现在不少地方政府都在做一些零星的探索和实验来解决这些难题,其中之一就是湖北黄石,在文章中你们介绍了一种叫做"黄石模式",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模式的特点吧?
凌华薇:黄石是湖北一个老工业基地,其实是一个资源枯竭型的城市,下岗的职工非常多,棚户区的改造任务非常重,差不多有80%的低收入家庭都住在棚户区当中,简单的说他们这个模式就是政府主导在成立了一个专业的公租房的平台公司,这个公司是由房管局的局长挂帅,但他比较强调,整个运作要商业化运作,这个项目大概要60个亿,现在是由国家开发银行提供了45年的30年期也是非常长的一个长期贷款,大家比较疑问的就是说国开行的贷款还本付息怎么还呢?一个要从配套的商业用房来补贴,差不多10%甚至15%、20%、25%的面积可以设计成商业用房按照市场价格来出售,另外一个是部分的公租房可以出售,比如说按商品价格的70%卖给中低的收入者,这个做法主要是鼓励大家按息公租房,同时也能够回笼一部分资金。
梁盛:文章中还说,在一线城市中,文章中说上海已经把一只百亿级的公租房建设投资基金吸引了过来,那这只基金是如何运作公租房建设的呢?
凌华薇:这个资金的主要背景应该说是中国建设银行,他们的董事长介绍了一下主要思路认为公租房的回报率可以达到5%到12%,大家也知道,其实一年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就是7%到9%,所以说关键是看回报率怎么达到。他们的董事长也介绍了一下,一个是盘活目前存量的公租房,比如说前两年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在土地出让上让开发商配建了一部分公租房,要政府回购,政府如果目前财力有问题,投资基金就可以先买回来,以后再稍微加点价再还给政府,另外还可以直接拿地来建公租房,或者是拿那种旧厂房改造建那种专门用于出租的房子。不过就上海的情况确实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房价比较贵,地价也非常贵,地方财政的实力比较强,一旦说政府在土地,土地出让金方面做出一些牺牲的话,公租房的市场本身应该还是不错的。
梁盛:另外一个不能不说的就是重庆,文章中说重庆对公租房的建设是一个海量的胃口,那这么大量的公租房建设,钱从哪里来?又需要如何才能运作起来?
凌华薇:重庆其实最早上公租房,也是现在规模和计划最大的,原来打算十年甚至十几年完成的目标要在五年内就完成,今年要建完上市的公租房就达到1000万平方米,相当于去年重庆主城商品房的一半,这个投资差不多今年就要有400亿,如果说这个目标达成的话重庆无疑是中国公租房供应量最多的城市,重庆的公租房主要通过原来的八大投,他们的成投平台公司来做,现在看主要是重庆地产和重庆成投,以重庆地产为例已经投资了104亿吧,差不多70、80是银行贷款他们还打算发债发60亿左右吧,很大一部分也是用于保障房。这个重庆做法跟其他地方其实也类似,也是用商业地产来补,公租房也可以租也可以售,但是因为重庆上的量比较大,其实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在制度和监管都比较缺失的情况下,这么大规模的做保障房,效率和公平怎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