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统计局:“人均居住支出680”口径误用数据偏高

2011年05月12日 09:30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昨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CPI再度“破五”。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还对前一天曝出的“人均居住支出680元”说法进行了回应。

  本报记者马文婷

  看点一

  统计局回应“居住支出680元”

  在昨天举行的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主动提及国家统计局网站前天刊发的郑学工署名文章,表示该文章刊发在国家统计网站有关工作研究和个人征文的栏目上,所以文中提及的“人均居住支出680元”等观点不能代表国家统计局。

  此前,国家统计局在公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核算中,提出国内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支出为111元/月。这一数据引发社会广泛质疑。前天,国家统计局核算司郑学工在国家统计局网站发表署名文章,称其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上的数据粗略计算得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居住的实际支出(包括住户调查口径的居住支出和一部分购房支出,不包括虚拟支出)已超过8162元,也就是每人每月支出680元以上。

  盛来运表示,文章主要的问题一个是指标口径上存在误用。人均住房支出与居民消费支出中反映居民居住支出的指标是两个口径,后者是从消费角度反映居民在住房以及居住相关支出的情况(即住房消费),而前者既包括住房消费也包括住房投资。在住房投资中,个人投资商品房的金额要分摊到住房消费上。投资商品房的一次性购买支出,必须要进行多年分摊,折摊为“虚拟房租”后,才能计到居民的居住支出里面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住房的实际消费情况。该文章没有进行这样的折算,所以夸大了人均住房支出这一数据。

  盛来运说,该文章在数据上也存在着一定的误用,“在计算购房支出时,该文章用的是去年一年的商品房销售金额,但这一金额既包括销售给居民的,也包括销售给企业的,在居民购买的部分,不仅有城市居民购买的,也有农村居民购买的。但文章在计算时,直接用该金额除以城镇平均人口,这就等于假定了这些商品房都是城镇居民购买的。这样算下来,得出的数据无疑会偏高。”

  看点二

  前四月住宅价格仍呈涨势

  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至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340亿元,同比增长34.3%;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48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5.8%;商品房销售额14078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1%。4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103.19,高于3月份的102.98。

  有记者问及,1-4月全国住宅销售面积增长5.8%,而住宅销售额增长11%,这是不是意味着房价涨了?“你说得很对!”盛来运回答说,“但这里还是有一个结构性因素,因为房价的变化还是要拿同等地区的同质房屋做比较,所以我们不赞成用住宅销售额除以销售面积来计算房价。”

  看点三

  4月CPI再“破五”

  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CPI同比上涨5.3%,再度“破五”,且数值超出市场预期,显示在当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通胀压力仍然较大。专家预计未来政策紧缩仍将持续,但力度不会进一步加强,而会进入一个政策效果的观察期。

  CPI方面,4月份,CPI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5.3%,不过同比涨幅比3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1-4月份累计,CPI同比上涨5.1%。

  盛来运表示,从结构来看,CPI5.3%的涨幅中有3.1个百分点是翘尾因素,新涨价因素占41.5%。从构成来看,食品价格对4月份CPI影响的程度在下降。这些情况反映出整个物价上涨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但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仍然要把维持物价稳定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高级研究员祁京梅认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对通胀的防控仍不能放松。但今年以来,我国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实际增速均在下降,一系列高频紧缩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的抑制效应在3-6个月后逐步显现,有可能导致下半年经济出现小幅减速。因此,建议适度把握紧缩政策力度和节奏,注重观察政策落实效果,货币政策需要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政策效果观察期。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认为,预计未来两个月CPI可能再度攀升,接近6%的水平,因此货币紧缩政策仍将持续,预期央行将在5月或6月加息一次,幅度为25个基点。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