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合肥经济圈”:加速崛起的增长极

2011年05月23日 15:23 来源:安徽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去年,“合肥经济圈”五市合肥、淮南、巢湖、六安、桐城交出了这样一份非同寻常的 “考卷”:GDP总量4741.2亿元,占全省的38.7%,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1.6%;人均GDP2.4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725.6亿元,占全省的35.2%。经过五年多的集聚发展,“合肥经济圈”成为我省加速崛起的重要支撑和巨大引擎,已跃升为安徽新的增长极。

  经济圈“扛鼎”作用明显

  迈入本世纪,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一体化、同城化,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拨开区域竞争的“重重迷雾”,每一个快速崛起的地区背后都有“经济圈”的“推手”和中心城市带动发展的“影子”。东北经济圈、京津冀都市圈、山东半岛城市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成渝经济圈、西咸经济圈、长株潭经济圈……一个个耳熟能详的“经济圈”,是支撑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动机”。而在我省周边,南京经济圈、徐州经济圈等也闪烁着夺目光彩,创下骄人业绩。不可讳言的是,与此相映照,我省谋划已久的“马芜铜宜”城市带、“两淮一蚌”城市群,因为多重因素,难以成型。在中部崛起的大潮中,去年,安徽以GDP总量12263亿元,位列中部六省第四位;但人均GDP仅20002元,排中部六省之尾。中部省份的省会城市中,去年合肥市GDP2702亿元,而武汉市GDP5515亿元、郑州市GDP4000亿元、长沙市GDP4500亿元,差距明显。

  洞察其中因由,不难发现,中部六省“前三甲”的河南、湖北、湖南,经济圈的“扛鼎”作用、中心城市的“砥柱”作用功不可没。由此可以看出,安徽与河南、湖南、湖北等中部省份的发展差距,主要差在以省会为中心的经济圈或者城市群。2009年安徽省经济总量比湖南、湖北分别少2878亿元、2783亿元,而当年“合肥经济圈”经济总量是3840亿元,比 “长株潭城市群”5506亿元少1666亿元,比“武汉经济圈”8000亿元少4160亿元,并且差距比2008年分别增加301亿元、388亿元。因此,要实现安徽在中部争先进位,提升安徽在全国位次,都需要做大做强“合肥经济圈”。安徽要加速跨越、率先崛起,须有一个强大的经济圈,发挥核心带动作用,作为“旗帜”引领和支撑。

  2006年10月,我省正式提出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战略构想。2008年5月,省政府印发《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09年8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若干意见》,正式将“省会经济圈”名称更名为“合肥经济圈”,并将淮南、桐城纳入其中。去年3月,合肥、六安、巢湖、淮南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围绕规划同筹、交通同网、科教同兴、环境同治,以及产业联动、市场联体、旅游联线、信息联通等,广泛开展合作。至此,“合肥经济圈”容姿呈现,在全国雄姿英发的众多城市群、经济圈行列,有了“安徽版图”。

  一体化同城化加速推进

  五年来,“合肥经济圈”风雨兼程,在风起云涌的区域发展中勇立潮头,奋力搏击。

  推进重点专项规划编制。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已经完成,“合淮同城化”总体规划、“合淮工业走廊”规划通过评审。由五市跨区域编制的,具有标志意义的 《合肥经济圈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完成。同时,编制完成了“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规划以及“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产业布局、生态保护、旅游发展规划六个专项规划。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开工建设合淮蚌高铁客运专线,合肥黄山福州客运专线,合肥铁路枢纽南环线和南客站,阜六铁路等。加快淮蚌高速、北沿江高速马鞍山巢湖段、新桥国际机场、机场高速连接线、合肥港综合码头、派河码头、合裕及派河航道建设。六安、巢湖、淮南、桐城四市城区全部进入合肥“一小时通勤圈”。

  加速产业对接。长虹美菱高新产业园、美的白色家电基地、巢湖瀛浦金龙水泥熟料线、淮南淮化合成氨老系统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或基本建成。积极推进合肥熔安动力、大陆轮胎、三洋产业园、巢湖无为的华谊煤化工基地、桐城鸿润羽绒加工、六安应流核电站泵阀精铸件项目,合肥江汽轿车二期、中盐化工基地、六安金日盛周油坊铁矿采选一批新项目开工,谋划合肥江淮万国重卡及发动机、淮南与中石化煤化工一体化、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等一批重大项目。

  承接产业转移。在编制皖江示范区规划中,积极争取将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纳入示范区规划范围,把淮南市的一批重大项目纳入示范区规划,合肥、巢湖、六安各规划建设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园。

  “合肥经济圈”踏上新征途

  “合肥经济圈”在安徽跨越崛起征程中,究竟怎样发力? 《合肥经济圈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将形成以合肥为核心,六安、巢湖、淮南、桐城四个副中心拱卫的合肥经济圈城市轮廓,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占全省经济比重42%,财政收入超过1500亿,在全省经济比重中占据 “半壁河山”。

  2010年11月,“合肥经济圈”正式确定建立党政领导会商机制,并在巢湖市召开了第一次会商会。第二次会商会,将于近期在淮南举行。五市形成高度共识,未来五年,将坚持“规划引领、交通先行、产业合作、生态环保、科技交流、综合保障、应急协同”的原则,进一步提升淮南、六安、巢湖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淮南丰富的电力资源,六安矿产和水资源,巢湖沿江资源和矿产、旅游资源,桐城的人文资源,都将成为 “合肥经济圈”集聚优势的的宝贵财富。

  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把“合肥经济圈”打造成为面向长三角的重要门户,成为安徽乃至中西部地区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的纽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升级,打造国内优势明显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把“合肥经济圈”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在区域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类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实力。

  更为重要的是,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对内可以联动皖江、皖南、皖北三大板块,形成整体发展的合力,构筑安徽加快崛起的新格局;对外可以加强与南京都市圈、武汉城市圈、杭州经济圈、中原城市群的对接,积极争取我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和市场资源配置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合肥经济圈”的壮美画卷,正在江淮大地迤逦延展。本报通讯员 沈国冰本报记者 孙玉宝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