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深圳5年内将建24万套保障房

2011年06月02日 10:04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总目标

  ●2011年—2015年,计划新增安排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24万套,总建筑面积约1536万平方米,规划套数较“十一五”期间增幅70%,预计总投资约646亿元。

  ●2015年底,全市已建成的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套数的比率由25%提高到35%。

  ●到2050年,力争实现保障性住房套数占全市住房总套数的50%,建立“双轨并行”的住房供应体系。

  “‘十二五’期间,深圳计划新增安排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24万套,较‘十一五’期间增幅达70%。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建成的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套数的比率将由25%提高到35%。”昨日,深圳市政府公报公布了《深圳市住房保障发展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未来5年,深圳计划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约24万套,将逐渐把保障重点转移到经济社会所需人才,而前海等重点发展地区将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

  -现状

  保障房存在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等3大问题

  “‘十一五’期间,深圳计划安排建设保障性住房14万套,建筑面积766.6万平方米。实际安排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16.9万套,总建筑面积约1267万平方米。‘十一五’期间计划安排建设的保障性住房数量,相当于深圳过去30年已建成的保障性政策性住房总量的63%。”规划称,到去年年末,全市已建成保障性住房总建筑面积约0.27亿平方米,占全市住房总建筑面积的6.6%,占全市商品住房建筑面积的26.5%;全市保障性住房已建成总套数约27万套,占全市住房总套数的3%,占全市商品住房总套数的25%。

  而住房保障对象也在逐步扩大,2007年以前,住房保障对象主要是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此后则转移到户籍低收入家庭。而去年进一步扩大到户籍住房困难家庭,并从户籍人群扩大到符合一定条件的非户籍人群,特别是将对深圳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广大人才。

  不过,规划也表示,全市保障性住房仍存在3大问题:一是供需矛盾还比较突出,随着房价的快速上涨,广大人才和“夹心层”家庭也存在买不起房、租不起房的“住房难”问题。加上保障性住房建设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在一定时期内这一矛盾暂无法缓解。

  二是建设进展不如人意。“十一五”期间虽已安排建设的套数总量超出了规划目标,但由于用地紧缺,部分项目用地存在征地拆迁、规划功能调整、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等障碍,难以及时“落地”。同时,建设资金不足、前期工作环节过多、审批流程过长等原因,也造成建设进度缓慢,保障性住房面临开工率低、竣工率低、供应率低局面,尚未形成较大规模供应,与居民期望值有较大差距。

  此外,实施机制也有待完善。规划称,由于市、区两级责任分工不明确,市一级抓得多、抓得紧,而区一级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市、区、街道三级联动不健全,人员与工作量不匹配,也影响了住房保障的开展,而对各级各部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问责考核机制尚未建立”。

  -思路

  保障重点将逐渐转移至各类人才

  规划分析,由于快速城市化和过度市场化,深圳当前的住房发展出现3个结构性难题:一是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比例倒挂,户籍人口住房自有率达76%,而全市常住人口住房自有率才40%;二是住房保障工作相对滞后,政策性保障性住房只占总量的6.6%,商品房与保障房比例悬殊;三是户籍低保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但广大人才和“夹心层”家庭也存在较大的“住房难”问题。

  “当前,深圳住房保障覆盖的主要目标人群,已转移到户籍住房困难家庭和各级各类人才,所需规模较大、区域分布不均衡、租售比例与需求不符、建筑面积与市民期望存在差距等结构上的矛盾也比较突出。”规划称,立足深圳未来30年发展,“十二五”将是深圳实现“住有所居”的关键时期,也是破解深圳人才流失、产业迁移、经济发展瓶颈的攻坚时期。通过住房保障先行先试,创新保障性住房土地、资金、建设、管理等,创建人才宜聚、住房宜居的城市环境。

  据统计,截至去年年末,深圳人才安居工程惠及人才数量测算结果显示,尚无自有住房的高级人才约2.8万户、中初级人才约11万户,合计13.8万户,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安排保障。而“十二五”期间,预计全市新增符合条件的户籍住房困难人群约8万户,预计新增尚无自有住房的高级人才约1.4万户、中初级人才约12.6万户,合计14万户。

  “也就是说,‘十二五’期末,全市住房保障需求总规模约为35.8万户,其中符合条件的户籍住房困难人群约8万户、人才约27.8万户”。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