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记改革重拳,“砸”向百姓怨气大、呼声高的难点领域:“市民住房难”“农民工进城难”“收入差距过大”—— 去年2月,启动住房制度改革,震动全国:未来3年建设4000万平方米的公共租赁房,解决30%左右的“夹心层”群体住房问题;半年后,首次以省(市)为单位开始城乡户籍制度改革,10年内让1000万农民工“拥有城市同等待遇”转户进城;今年1月,着眼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率先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写入“十二五”规划,在未来5年将当地“基尼系数”由0.42降至0.35,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重要指标。
尽管仍需继续攻坚克难,但许多百姓开始圆梦:截至目前开工建设公租房2650万平方米,居全国首位,已有3万户入住;200万农村户籍人口转户进城;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降低社保缴费门槛以扩大社保覆盖面等收入分配改革启动。
在社会转型正在加速、社会建设亟待完善的大背景下,重庆通过改革实践化解社会深层次矛盾,寻求科学发展的突破点。
攻坚克难--找准体制性缺陷 破解社会难点
能不能选准改革的突破点,是破解“市民住房难”“农民工进城难”“收入差距过大”的关键。
“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电视剧《蜗居》的热播,折射都市“房奴”的辛酸苦辣。重庆解开“市民住房难”的金钥匙是改变“畸形的市场单一住房供应体系”,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双轨运行的城市住房供给体系。
重庆市认为,城市住房供给体系的合理结构应该30%是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70%是市场主导的商品房。为此重庆公租房由政府出钱建设,以市场价60%的价格租给中低收入者,只要年满18周岁,在重庆主城区具有稳定就业和收入来源的无房户或住房面积低于城市住房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民均可申请。
相对于住房难,农民进城难也是城市化亮丽风景下的一道伤疤。一纸薄薄的户口,割裂了城乡利益。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着力于“降低准入条件”。市城乡统筹办专职副主任徐强告诉记者:“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在准入条件上有了创新突破,成为全国城镇户籍准入最宽松的城市。”转户进城的条件印证着这一点: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设定在主城区工作5年、县城3年等准入条件,避免“一窝蜂”进城,适度放宽主城区户籍准入条件,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进城,防止农民流离失所、防止出现城市贫民窟现象;对31个远郊区县,进一步放开落户条件,扩大城市规模;全面放开乡镇户籍准入条件,鼓励农村居民到乡镇聚居区居住。
“农民工转户第一人”陈刚说:“我一家人在城里打工、生活20多年了,受够了没有城市户口的苦头。以前两次申请转户,因为没有大专文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30平方米而被拒绝。现在愿望实现了!”
缩小收入差距、降低基尼系数同样是难啃的“硬骨头”。重庆市降低“基尼系数”首要在于“富民”,提高居民收入占比。未来5年,重庆将力争使居民收入占比达到50%左右。具体措施包括: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降低民营企业社保缴费门槛以扩大社保覆盖面;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提高高收入人群社保缴费标准;通过征收房产税等措施抑制高收入人群收入过快上涨等。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说:“缩小贫富差距不是‘劫富济贫’,而是深化收入分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