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成本——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分担改革成本
钱从哪里来?这是困扰诸多民生改革的难题。重庆市的答案是,一方面政府要拿出“真金白银”,避免改革成为“走秀”;另一方面,巧妙设计,让政府、企业等社会各方共同承担成本,避免改革被钱“压倒”。
记者来到重庆首个公共租赁房聚居区--民心佳苑,只见超市、小学、幼儿园等配套设施齐全,不亚于中等水平商品房。60多岁的姜继民一家6口人,每月800元租到一套80平方米3室一厅的房子。“以前我一家人挤在31平方米的小房子,我和老伴打了十年地铺。”
大面积建设公租房,意味着巨大的财政投入:计算土地出让金减收和建设成本两项,仅在重庆主城区建设的2000万平方米公租房,约需成本1000亿元。一边是“百姓安居”,一边是“土地财政”--面对这道选择题,重庆市选择:摒弃“卖地生财”小账,算好“为民生财”大账。
6.7万元——这是每个重庆“新市民”的进城成本,包括“新市民”的社保、住房、就业、教育等方面。仅去年和今年两年预计的330万农民工转户进城,重庆市的户籍制度改革成本约需2010亿元。
“缩小收入差距”中,仅扩大就业一项,重庆出资5亿元扶持1万户微型企业,带动10万人就业;对扩大就业的企业税收优惠,仅去年就达180亿元。
清华大学教授王传利说:“解决民生问题,这不仅仅是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更要拿出真金白银来实干,以解决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之间的关系。”
改革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作为欠发达的西部地区,重庆市去年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991亿元。“巨大的民生改革成本,会不会使改革无法持久?”面对社会疑虑,重庆市“撬动”社会各方分担成本。
“重庆公租房建设并不是用政府的欠债来筹集资金,而是依赖国有资本发挥‘第三财政’的作用。”重庆市国资委主任崔坚详细地解析了“公租房资金来源图”:重庆市选定的国有建设企业先行筹措资金,财政拨付部分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国家对保障性住房的补贴——企业融资,争取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性和商业性贷款——公租房的房租投资收益率约为6%,用于支付资金利息。
崔坚说,一方面投资建设主体拥有所建公租房的完全产权,享有升值收益,可抵押融资,但无房屋定价权和转让权。另一方面,公租房收取房租,存在现金流,不会形成坏账。
重庆市测算,去年和今年两年转户的2010亿元总成本中,企业需投入1229亿元,主要分摊农民工转户后的养老、医疗等成本;转户农民个人作为直接受益者,需投入465亿元,主要用于缴纳自身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费用;政府“四两拨千斤”也需投入316亿元,主要用于转户农民养老保险补助、引进就业企业社保缴费补差,以及公租房、学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户籍制度改革相当部分的成本不需要当期支付,比如由于转户对象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大规模的养老和医疗资金支付会在一二十年以后。
重庆已启动的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降低社保缴费门槛以扩大社保覆盖面、扩大就业等收入分配改革,也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分担改革成本,保证改革顺利推进。(记者 刘健 王晓磊 刘卫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