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开发商故意隐瞒“土地抵押”被购房者告上法庭

2011年06月30日 10:16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曾几何时,买房的售楼现场,人山人海,购房者排号抢房,然后就是埋头付钱签合同。这一切看起来都没什么不妥。但最近,有“较真”的购房者一纸诉状将开发商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开发商故意隐瞒“土地抵押”这一重大事项,并以先付款再签合同的方式希望瞒天过海,骗过购房者。而开发商则辩称,此做法都是目前各开发商最常用的方式,所做也全部符合规范,不存在欺诈情况。

  6月24日,此案开庭,但由于原被告双方供述事实有较大出入,法庭没有当庭宣判。

  焦点一:

  土地抵押情况应如何告知

  原告金先生今年1月份看中了杭州城北一楼盘的房子,售楼小姐说如果有意向,需要及时下定金。金先生仔细看了定金合同后,付了15万元定金并签了定金合同。

  今年5月份,原告金先生委托代理人前往该楼盘售楼处,签订正式商品房买卖合同。售楼处表示一定要先付一半房款再看合同,并表示合同是房管局的统一合同,代理人只得刷卡付掉45万余元首付。等售楼小姐将打印出的合同交给代理人,代理人才发现,合同第十三条“告知条款”写明:该楼盘的土地使用权已经抵押给中国某金融租赁公司和某信托公司,抵押金额为8.8亿元。

  金先生的代理人认为该合同有瑕疵,要求开发商做担保,但被拒绝。为免权益受到侵害,金先生拒绝签订该份合同。

  法庭上,双方争议的焦点之一就是:对于土地抵押这件事,与购房者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要告知,什么样的告知方式是适当的?

  原告——购房者金先生的代理人阮剑豪律师认为,开发商从一开始就有意隐瞒“土地抵押”这件事,因为在定金合同里面没有提及“土地抵押”这件事,甚至直到签合同当天,他也是先付了款以后才首次看到合同,才看到合同中约定的“土地抵押”这一款项。

  而开发商认为,定金合同只是个用于签订正式商品房合同的预约,而《商品房买卖合同》还未成立及生效,因此,开发商不负有披露商品房抵押信息的义务。不过,开发商同时又坚持表示,已经按房管部门的要求,将《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在销售现场公示,在合同第十三条已经明确表明了关于“土地抵押”的情况。但原告表示从未看到过这个范本。

  原告认为,土地抵押对购房者来说存在很大风险,一旦后期资金发生困难,购房者很可能血本无归。但开发商对此有不同意见:“商品房开发建设所需资金巨大,开发商利用土地及在建工程进行抵押融资是法律允许的。只要在商品房初始登记完成前注销抵押,就不会影响买受人的房屋权属登记。”

  记者分析:在《浙江省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第十三条“抵押与相关债权债务”中有相关约定:“与本合同商品房有关的土地使用权及在建工程存在抵押情形的,出卖人将相关情况(登记机关、抵押当事人、债务人、被担保的主债权的数额、登记时间等)告知如下……”“出卖人保证销售的商品房没有产权纠纷和债权债务纠纷。因出卖人原因,造成该商品房不能办理产权登记或发生债权债务纠纷的,由出卖人承担全部责任。”而且杭州市房管局规定,“一房一价”“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都必须在销售现场展示。

  问题在于,有几个人能在销售现场注意到那几张合同示范文本,又有几个开发商将“土地抵押”这类事项放在显要位置,并明确告知购房者了?记者问了几家开发商的营销人员,甚至他们也不清楚自家项目的“土地抵押”这一条有没有写在示范文本上,或者有没有展示在销售现场。

  焦点二:

  先付钱再签合同,还是先签合同再付钱

  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时,究竟是先付钱还是先签合同?记者询问了几家开发商,得到的答复也是模棱两可。事实上,这两种方式,从中承担的风险不同。如果是先签合同再付款,购房者感觉比较符合正常程序;而如果是先付款再签合约,开发商会觉得相对有保障。

  到底先签约还是先付款,本来也没什么太大关系,但如果有购房者较了真,这个问题也值得探讨。在此案中,开发商表示,先签约还是先付款只是签订合同的具体形式。而原告购房者则认为,开发商有意先付款再签合同,是故意隐瞒土地抵押的事实。

  记者分析:目前大部分购房程序是先付首付款再签合同的。因为现在合同是网上备案,一旦打印,透明售房网上显示房源已经成交,无法再更改,到时如果购房者反悔不想付钱,就需要作退房处理。

  不过,既然销售现场有合同示范文本,在签订正式《商品房买卖合同》前,售楼人员可以拿示范文本给购房者看,当然,里面要打印的内容也都要诚实说清楚。这样,无论是先签合同还是先付款,都不会有类似的纠纷了。作者: 赵红燕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