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土地督察南京局副专员:坚守耕地红线 促转型发展

2011年07月13日 14:20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年7月13日,是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建立实施五周年。五年来,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实施情况如何,对各地土地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此,日前,国家土地督察南京局副专员周家富专门作了回答。

  问:国家土地督察制度设定的工作目标、职责有哪些?五年来这项制度的实施情况如何?

  答: 2006年7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印发,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建立。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是经国务院授权负责对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行使土地监督检查权的机构。从职责和职权范围看,国家土地督察机构不改变、不取代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土地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管理职权,二者是督察与被督察关系,但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久和谐稳定上来讲,二者的目标是统一的。实施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既能保护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又可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检查。

  五年来,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紧紧围绕国家土地督察制度设立的初衷和督察机构的职责,积极探索有效的督察方式,着力构建发现、审核、纠正等督察机制,加强对地方各级政府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监督检查,努力当好18亿亩耕地红线的坚强守护者、国家土地调控政策的忠实护航者、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的积极促进者。从“百日行动”到“双保行动”再到“双保工程”,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初创工作基本完成,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国家土地督察事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五年来,通过开展土地督察工作,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保障了中央耕地保护战略和土地调控政策的落实,遏制了违法用地高发势头,进一步提高了依法依规管地用地意识。

  问:国家土地督察南京局成立以来,如何开展工作并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答:国家土地督察南京局组建以来,在国土资源部党组和国家土地总督察的坚强领导下,在督察区域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党委、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秉承使命,恪尽职守,按照“总结规范要及时跟进、探索创新要持续推进”的要求,全面加强督察业务建设。一是发挥“体检”功能,加快推进例行督察。已对督察区域三省20个设区市开展了23次土地例行督察,共抽查各类卷宗3.7万卷,核查用地现场1万多个,涉及土地面积107万亩,逐步实现了对地方政府土地批、供、用、补、查和土地抵押融资等环节的全程监管。二是坚持“四化”标准,规范实施审核督察。坚持“备案工作制度化、内部审核标准化、审查核查常态化、反馈纠正多样化”,共审核农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事项3170件,实地核查用地现场1017处,涉及土地面积118万亩,促进了土地审批行为不断规范。三是针对突出问题,及时启动专项督察。针对媒体披露、信访举报的重大土地违法违规问题,快速反应,迅速行动,开展专项督察17次。四是发挥警示作用,适时开展预警督察。自2009年起,在督察区域三省开展违法用地查处整改情况预警督察,督促地方以消除违法状态为标准,加大查处整改力度,努力实现“零约谈”目标。五是围绕热点问题,深入进行督察调研。结合督察区域实际,开展各类调研40余项,形成了一批调研成果,为国家出台有关政策、疏导化解用地矛盾提供了依据。

  为督促地方整改纠正土地违法违规问题,我局及时向督察区域三省政府通报督察情况、提出督察意见,并对整改结果进行验收评估。督察区域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督察意见,认真组织整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江苏省,针对6个设区市例行督察发现的问题,省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切实加强对整改情况的督促检查,共追缴土地出让收入47亿元,拆除违法建(构)筑物39万平方米,复耕土地839亩,补充耕地2256亩,盘活批而未供土地4.5万亩,收回闲置土地2929亩,处理处分责任人235人;针对部分地区土地监管共同责任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等五部门联合出台《江苏省党政领导干部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在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15号令”基础上,将问责对象拓展到党委、扩大到部门、延伸到乡镇,促进了全省土地监管共同责任的深入落实。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