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限购令开始扩至二三线城市 地级市房价烽烟又起

2011年07月15日 08:2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7月14日,为期5天的2011大连夏季房交会在辽宁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开幕。图为市民在大连夏季房交会上查看楼盘模型,了解房源信息。王锡增摄

  继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采取限购措施后,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又剑指二三线城市。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部分城市房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有的城市调控力度有所放松。会议要求,已实施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要继续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

  二三线城市房价大涨

  今年春节以来,大多数二三线城市房价急剧攀升:四川攀枝花房价每平方米年涨近千元;西昌成为四川二线城市房价最高的地方,邛海边的房子卖到8000—9000元/平方米;江苏如东,一套132平方米的商品住宅能开出8500元/平方米的价格;河南郑州2009年每平方米6000元的一套住宅,目前涨到了每平方米1.1万元以上;福建宁德市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三线城市,该市新开发的东侨片区,多数楼盘均价为每平方米8000元,有的甚至高达1万元……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显示,当月房价环比涨幅超过0.5%的城市均为国内二三线城市,其中宜昌、韶关上涨环比为0.6%,环比及同比涨幅较高的有南昌、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秦皇岛、丹东、吉林、牡丹江等城市。

  房价“井喷”之势引起管理层高度重视,国务院常务会议将限购措施从过去的一线城市扩展至二三线城市。对此,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周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房产不仅具有居住功能,在现代社会还起到一定的货币功能,它比纸币更具有抗跌性。此次国务院出台的调控措施主要是限制房地产的投资功能、货币功能和金融功能,突出保障其对公众的居住功能。从长远看,这一政策不会是永续不变的,在大家的居住功能得以满足后,市场就可放开房地产的保值性。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对本报记者分析说,这次出台限购令,说明中央释放了继续从严从紧调控房地产这样一个信号,现在基于当前的一些新问题,如部分城市房价上涨压力依然比较大,特别是部分城市调控力度有所放松,重申从严从紧这样的调控力度。

  需求未能得到充分释放

  二三线城市房价缘何高涨难抑?周立指出,本质上是供不应求造成的,房产供求不平衡导致消费者产生上涨预期和消费冲动。他认为,限购政策是配套政策,最终解决供求不平衡问题还是要加大发展房地产业,政府应该对符合条件的房产供应商,在土地、金融政策上进行支持。

  的确,消费者的居住和投资性需求直接导致了二三线城市房价的上升。陈国强分析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住房需求已得到比较充分的释放,而二三线城市的需求则并未得到充分释放。同时,今年上半年,限购区域的部分投资性需求转移到非限购区域,刺激了这些非限购区域房价的快速上涨。房价上涨还与通胀形势下生产价格上涨以及当前民间资金充裕等因素有关。

  对于房价上涨因素,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许多原先在一线城市发展的地产巨头纷纷进驻二三线城市,带来开发商涨价预期。在地方政府经营土地欲求旺盛、有些商家炒作以及通胀环境下,多数热钱及闲资流入也助推了二三线城市房价上涨。

  避免调控措施被“空调”

  房价上涨过快危害有多大?周立认为,微观上,影响老百姓的住房需求。宏观上,比正常情况下拉高了房地产从劳务到原材料的价格,助推了物价的上涨。

  为控制房价上涨,国务院此次出台了严格落实地方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职责;加大政府投入和贷款支持力度;继续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住房限购措施;落实今年的住房用地供应计划,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用地投放;规范住房租赁市场,抑制租金过快上涨等5条具体措施。

  如何将中央的新调控措施落实到位,专家们认为,各地应根据自己房价的涨跌情况区别对待。周立表示,房价上涨的城市要坚决执行新限令。同时,各地政府应在增加房产供应量上想办法。陈国强则指出,政策落实好坏关键取决于地方的相关管理部门。“在接下来的新一轮房价调控中,各地各级部门应制定详细的问责机制。”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认为,只有将问责制落实,才能避免调控措施再次被“架空”。

  有专家指出,落实新限购令的同时,还要解决很多其他问题,包括土地问题。只要地价不降,房价上涨的势头就很难得到抑制。地价飙升,地方政府仍会有卖地的冲动,开发商也就会铤而走险以强拆等非法手段得到开发地块,这样做还将激化社会矛盾。 (罗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