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权威人士认为,即使全国房价下跌50%,中国银行业1.3万亿元的拨备也足可以应付房价下跌。这一信息的发布,使得A股市场银行股上周普遍大涨。
不可否认,自2010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开始针对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贷款等诸多风险源进行了压力测试,并加强了对各类风险资产的排查与管理。同时,银行业亦在资本市场通过股票、债券等多种方式进行资本金的补充。这些未雨绸缪的措施,似乎已让中国金融业能安全置身于中国经济未来可能出现的“硬着陆”。
理性分析之后,不难发现,中国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当前看似充足的拨备,恐怕不足以应付未来房价下跌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以目前市场流行的数据来看,中国房地产市值总规模已接近甚至超过100万亿元,超过广义货币总量M2的水平。如果未来房价真的下跌50%,意味着要减少50万亿虚拟财富,不知道银行的拨备能否承受得住这一压力?
换句话说,即使考虑2011年超过50万亿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如果涉及房地产贷款按照30%的保守估计,房地产市值下降一半,也会导致银行资产整体损失7.5万亿。以此推论,现在1.3万亿的拨备很难说足以应对这一风险。即使考虑地产行业普遍50%的资产负债率,也要损失3.75万亿!以上假设是建立在所有贷款都存在抵押物的情况,如果没有抵押物的话,损失会更大。
一旦房地产去杠杆化的过程开启,那么,抵押物的价值亦将大幅减值。在市场追涨杀跌的过程中,抵押物将不得不被贱卖,面对最终大幅缩水的资产公允价值或清算价值,银行将不得不计提大量减值准备。
考虑到金融市场去杠杆化的过程不是单一市场行为,因此,绑架了地方财政、居民储蓄与企业资本的楼市,已沦为中国可能诞生经济危机的风险源之一。不解决中国经济对房市依赖的惯性思维,必然会产生类似西方的周期性金融危机,更难以解决中国经济可能走入长期滞胀的症结。
进一步而言,在楼市泡沫没有去除之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将步履维艰。地方政府靠楼市繁荣来获取丰厚的卖地财税收入,许多中小型企业家放弃成本上升压力较大的制造业,转移到了房地产投资上……这些都加大了房地产泡沫。
与此同时,各地保障房建设的推出,看似能缓解房市供不应求的状况,其实是延缓了泡沫的破灭。保障房建设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总规模,使得稀缺的土地资源过度消耗在构成房子的钢筋水泥上,并没有解决房地产市值超过100万亿规模的资产泡沫问题。面对总量规模如此之大的楼市,一旦出现去杠杆的过程,势必激发各级地方融资平台、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中小企业贷款等问题出现环环相扣式的风险爆发,而去杠杆化的进程将伴随着货币紧缩局面的开始,这才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下,流动性过剩与经济结构失衡的双重格局仍在延续,“滞胀”形势难以出现实质性缓解,因此,货币政策继续收紧空间仍在,加息的目的是为了打破高房价的泡沫钢圈。在房地产调控的效果显现之后,加速去杠杆化的过程必然驱动房地产投机资金退潮,从而导致资金回流实体经济。
从货币理论来看,中国当下的通胀现象,绝对不是企业内生需求所致,而是物价上涨带来的结果,是对冲外汇储备带来的结果,是信贷结构带来的结果,归根到底都是货币超发带来的结果。
一般来说,货币的供给如果脱离了潜在GDP对应的总需求,那么,由此带来的超发货币必将激起资产泡沫,最终市场必然会通过货币蒸发来回归供求均衡。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巨大的楼市泡沫面前,政策在资产泡沫的抑制作用上局限性太大,最终留给民众的,往往是全民为泡沫破灭买单的结局。(胡宇 华林证券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