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引发的问题
施永青曾多次撰文提及香港高房价引发的社会及民生问题,比如现时的年轻人较少有能力自己买楼,从而使越来越多的父母帮子女买楼或付首期,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并祸延第二代。
他说,经济能力强的父母帮子女买楼,使子女不但免除付租金的压力,还将同时获得楼宇升值的收益;而经济能力差的父母,他们的子女很难加入“有楼一族”,每个月的收入有不少部分用来交租,更难为再下一代积累买楼的首期。
施永青表示,父母经济状态的差异造成了第二代生活的差异,使他们无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社会的看法也会出现分化。他说,买楼靠父母所引发的社会后遗症,已将“有楼一族”与“无楼一族”的差距越拉越宽。
施永青认为,当一个人对前程没有寄望时,就会消极,会抗议。他认为各国各地区政府都应鼓励人民置业,因为这与一个地区的命运息息相关。人民安居乐业,可以促进经济上升,确保稳定和谐。
近来香港社会上还冒出反对所谓“地产霸权”的声音,对此施永青表示,他不认为香港的地产商有“地产霸权”,因为买土地都要经过公开竞拍,既没有利用自己的特权,也没有专门的法律保护。
施永青承认,在香港现有高地价的环境下,地产商是受益者,因为特区政府供应土地不多的政策对地产商有利,使得他们从土地升值中获得的收益多于营运上的收益。
买还是不买?
施永青认为,造成香港楼价高的根本原因还是供需问题,即供不应求,因此增加供应才是对降温楼市最有影响的措施。“特区政府的供应目标是每年2万套私人住宅,我认为楼价高的时候可以增加到2.5万套至3万套。”
他还建议特区政府给需要置业的人提供有针对性的供给,比如在新批的土地中,规定一部分只能卖给首次置业的年轻人。这样一来,可以根据购买者的能力去定价,既符合香港自由市场的机制,又能防止投资者的资金扭曲房子的价格。
不过施永青承认这个建议比较复杂,需要认真解释。如果要采取相对简单的措施,那就是复建居屋。香港的“居屋”相当于内地的经济适用房,2003年香港楼市跌入谷底,特区政府决定停建居屋。
此外,对于香港一些废弃工厂及农地的改建申请,施永青建议特区政府可考虑允许改建为住宅而非写字楼,并加快审批速度。其他的建议还包括对投资者征收房屋空置税以避免资源浪费、对自用者在贷款及税收方面给予优惠等。
至于现时是否为置业的时机,施永青表示,投机者(持有物业不超过1年的短炒客)应收手,因为一有额外印花税,二是楼市正处于调整期。对于投资者,则要参照其资产比重,如果房产投资未达到30%,建议购买;若超出了50%,即可暂时“停一停”。
而对大多数的自用者来说,施永青认为,由于现时房价偏高,资金不充裕者,不建议购买。而如果可以支付超过40%的首付,同时月供不超过经常性收入的40%,则可以考虑置业。(记者 王小旎 林建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