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珍惜和合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8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我国土地管理制度问题研究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用“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这三个“最严格”来强调中国的土地管理制度。这三个“最”,显示出我国政府对土地管理的高标准、严要求。
此前,有报道称,国土资源部近期对需报国务院批准建设用地的城市范围进行了调整,新增了22个城市。这些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内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须报国务院批准。而这新增的城市正是近期土地违法现象较为集中的地区。
政策层面上释放出的信号,反映我国政府对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决心以及节约用地的高度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对我国有限的耕地保护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红线”,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土地管理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一直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耕地保护上一直没有放松。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为我国连续多年的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保护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实施和完善,为我国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方面,我国将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并且将会得到更切实的执行。
然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土资源相关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发现违法用地行为3万多件,涉及土地面积1.85万公顷,其中耕地0.63万公顷。
为何土地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前行必然带来土地的大量使用。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因此不断扩大,为了满足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审批上打擦边球,不惜挤占耕地,违法违规用地现象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当前的“土地财政”可以说“功不可没”。分税制改革后,客观上形成了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依靠卖地来满足当地政府的支出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地方政府在土地审批上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给违法违规用地打开了一扇隐形的门。
此外,近年来,房价的高企使得土地成为了香饽饽,甚至出现“囤地”变成有利可图的事,不断上涨的房价和地价也进一步催生了一些违法违规用地现象的产生。
因此,加大违法用地的打击力度,亟待进一步加码。
在打击违法违规用地的同时,更要保护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其中,节约用地极为重要。实际上,土地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打击违法用地行为,最终都与节约用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实现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总体用地规模,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
当前土地管理面临着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即农村土地改革的推进。由于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了一些地方强行征用农地所引发的社会矛盾,这一现象迫切需要我国推动农村土地改革,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的产生。
除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土地也是我国宏观调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严格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以及节约用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业内人士指出,报国务院批准建设用地的城市范围新增22个城市,审批权的上移,实际上便于国务院可以通过增加或者减少土地供应,来调控宏观经济。这一举措,将有利于加强土地规划和计划调控,严格建设项目批地供地审查,加大对违规违法用地的监管和查处力度。
今后,如何发挥土地的调控职能,协调好土地管理与效率的关系,需要我们进一步密切关注。 记者 庞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