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云南阳宗海拟建山地高尔夫球场遭听证代表质疑

2011年09月05日 07: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保护阳宗海水体不能掉以轻心”、“罚款金额太低难以约束企业”、“规划和保护要考虑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及发展”。8月23日和8月31日,《云南省阳宗海保护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保护条例》)和《昆明阳宗海区总体规划(2010-2030)(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相继举行听证会,听证代表纷纷就保护和规划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

  听证会上,公众首次获悉,旅游业将成为阳宗海区域的支柱产业之一,阳宗海区域将重点发展高端、高品质休闲、度假、运动、养生等旅游产业,阳宗海将在20年内被打造成高端旅游目的地。然而,《总体规划》中提出“建设山地高尔夫风貌区”的计划,引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有代表在听证会上指出:“国家已经明令禁止建设高尔夫球场,是否新建、如何实现有序开发值得考虑。”

  已经有两个高尔夫球场,为何又要建新的

  距离昆明30公里的阳宗海,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淡水湖泊之一,总蓄水6.04亿立方米。该水域具有城镇和工农业用水、调蓄、防洪、旅游景观、水产养殖、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是云南省重点保护水域之一。

  2008年6月,阳宗海因砷含量超标,发生水体严重污染事件。经过两年多的治理,昆明市阳宗海水污染综合防治领导小组2011年8月16日发布的《阳宗海水质状况及治理情况公告》显示:阳宗海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2011年二季度,阳宗海湖体水质达Ⅲ类水标准。

  对饱受滇池污染之痛又遭遇阳宗海严重水污染事件的昆明人来说,公众期待《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能让阳宗海避免再次陷入厄运。因此,已经有两个高尔夫球场的阳宗海,如今又要新建高尔夫球场,此举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

  记者在《总体规划》第九节“景观风貌规划”中看到,“山地高尔夫风貌区”的规划是:“利用煤矿挖空等生态脆弱、生态安全性低的地区,结合生态修复打造山地高尔夫群,形成以山地时尚运动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度假区,展现阳宗海特色旅游的高品质、国际化发展定位。结合高尔夫,在周边形成低密度、低强度的高档休闲度假地产,高尚居住发展区,居住与山谷地貌、水系绿地相融合,强调宜居的生态环境,体现国际化旅游度假胜地的休闲居住品质”。

  有代表就此在听证会上毫不客气地指出:“能否建设高尔夫球场还在争论中,目前就准备上马似乎不妥。”

  对此,决策发言人称:“如果规划当中没有高尔夫项目,将会成为短板。发展高尔夫产业,将通过环境、技术的控制,满足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早在听证会前,房地产业内即传出“阳宗海的未来是高尔夫”的说法,有关“阳宗海砷毒未解,高尔夫污染又起”的帖子便在坊间传开。

  有专家指出,高尔夫球场一般都建在水源边上,不仅耗水量巨大,而且环境污染严重。为维护草的健壮生长施用的大量化肥和杀虫剂、杀菌剂及除草剂等,会随着雨水或草坪的灌溉水侵蚀河流、湖泊,破坏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栖居地,有些元素如硫会促进藻类生长,从而排挤掉其他水生植物。而一些化学物质如剪草机渗漏的汽油、镀锌金属和喷嘴中剥落的锌以及农药等,会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和健康构成严重危害。绿草茵茵的高尔夫球场,修剪得很浅的草皮对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吸收能力差,并没有明显的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而且,草皮对土壤不但不能遮荫保水,反而会使水分快速蒸发。

  资料显示,中国内地的高尔夫球场建在水库或湖泊周边的多达68.3%,建在城市中的占12.6%。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和近郊甚至包括一些风景名胜地区的生态状况一直令人忧虑,如此众多的高尔夫球场环绕城市或位于城市内部,无疑会使原本就脆弱不堪的城市生态系统更加不堪重负。

  长期从事水环境研究的昆明理工大学教授侯明明说,阳宗海是高原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断层陷落湖,由地下暗河供水,污染物通过喀斯特地貌渗透到湖水里,一旦被污染将难以恢复。“如果执意要建高尔夫球场,必须慎重考虑后果,高尔夫球场建设不能高于阳宗海水面。”侯明明说。

  昆明某企业一位高管对《总体规划》提出建设“山地高尔夫风貌区”深感不解。他说,从2004年以来,国家对高尔夫项目建设先后下发了10道禁令,却依然挡不住各地高尔夫球场地的建设,这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政令的权威性。“建设一个18洞72杆的高尔夫球场,需要占地1700亩以上。按照国家征地审批权限,用地超过70公顷以上的项目须报国务院审批。如果发展高端旅游真的需要高尔夫球场,请将文件批示公之于众。”这位高管说。

  新建高尔夫球场无异于杀鸡取卵

  有专家不无忧虑地指出,由于中国内地的高尔夫行业只有20年的历史,在草坪护理方面不仅缺乏经验更缺乏专业人才。

  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内地从事高尔夫草坪管理的人员,85%为非专业培训人员,学历均为中学以下,只有10%左右是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据有关人士介绍,中国内地高尔夫球场中真正懂得合理使用药物和综合治理的草坪管理人才并不多,真正具备生态和环保观念的球场高层管理者更是几乎没有,同时也缺乏各地植物保护部门和环保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以及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目前的状况是,草坪的管理多由当地从事农耕的人员运作,他们专业知识有限,缺乏环保意识,为了杀灭害虫,消除杂草和保持绿色,往往大量或超标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甚至滥用国家明文禁止施用的甲胺磷等高毒化学农药。喷施的农药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不仅会直接损害高尔夫球手、球童和草坪维护人员的健康,还会危害当地居民、下游地区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关注阳宗海区域内人群的生产生活及发展,也是此次两个听证会上代表们较为关心的问题。

  从小在阳宗海边长大的听证代表胡斌对高尔夫球场的建设感到不安。他说,阳宗海周边存在着有几百年历史的村落,人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地方,这些资源为大家所共有,但是如果高尔夫球场建成后,风景秀丽的地方将成为有钱人的“私密领地”。新建高尔夫球场无异于杀鸡取卵,耗水耗电,污染大,对老百姓没好处,还可能带来资源浪费。阳宗海污染不是当地百姓带来的,污染之后却是当地人在承受后果,当地人如何得到补偿,《保护条例》的规定较笼统。

  企业污染,政府、百姓埋单

  云南省人大代表、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水务局党委书记马兴留也认为,《保护条例》中,有关阳宗海区域居民利益补偿的规定只有“建立保护投入和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以及“设立阳宗海生态资源补偿费”两处,但具体的补偿措施和今后发展规划并未提及。“《保护条例》详细列举了向阳宗海内排污、违规建设的行为,但对生活在阳宗海周边老百姓的生存发展问题却很少提及。”

  马兴留说,2008年的砷污染事件导致阳宗海片区的村民失去经济来源,旅游和渔业损失惨重,不少村民被迫外出打工,很多人希望水质恢复后重操旧业。然而,新修订的《保护条例》对村民的生产生活有了更多限制,而在补偿措施方面却少有提及。

  “限制农业生产后当地村民收入会减少,一些工程上马后对当地百姓的限制较大,后续问题不解决好,势必影响到当地居民保护阳宗海的积极性。”他说。

  听证代表、阳宗镇副镇长李映武对此深有同感。他指出,规划的部分旅游用地现在全部为农用地,这是否和耕地保护政策相冲突,而且如何对当地村民进行补偿也没有明确规定。

  昆明市规划院主任设计师何远江和宜良县汤池镇副镇长周燕妮则担忧地指出,规划的旅游用地,过去因煤资源丰富,现已形成2000多亩采空区,同时,旅游用地中涉及一条断裂带,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地质因素,开发建设时必须进行风险评估。

  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院院长李元认为,《保护条例》更多是针对工业、农业污染,而对生活、旅游等带来的污染考虑不足,很多时候旅游人群的进入带来了污染。

  在听证会上,与会代表普遍认为《保护条例》规定的罚款数额偏低,如此只能造成“企业污染政府埋单”。

  “对排污单位罚5万到10万元,对一些企业来说,宁交罚款也不停止污染。”多位听证代表表示,设立罚款金额就是要警示和威慑企业和个人,但罚款金额设定太低很难起到约束作用。对一家企业来说,和10万元的罚款金额相比,不顾环保获得的经济利益要远远超过罚款金额,所以常常不惜被罚也要违规。听证代表们认为,应重罚排放砷、铬等有毒有害废液行为,从严追究法律责任。比如陆良铬渣事件就是疏于防范。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王珊珊说:“《保护条例》中有很多地方涉及到罚款,但缺少对后续责任的追究,容易出现宁愿被罚款也要违法的现象。”

  治标治本,抓住水污染防治突破口

  早在1997年,《云南省阳宗海保护条例》便颁布实施,但13年来,这部条例却没能保住阳宗海这颗“滇中明珠”。究其原因,体制不畅是导致这一后果的重要因素。

  昆明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少柏说:“长期以来阳宗海管理体制不顺,阳宗海的管理机构职责单一,主要职责只局限在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方面,难以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做好阳宗海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保护区范围的划定不够科学,难以对阳宗海实行分级保护;相关部门对阳宗海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力度不够。”

  2008年,阳宗海严重砷污染事件后,云南省委、省政府对阳宗海的管理体制作出重大调整,于2009年10月成立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新修订的《保护条例》则明确了昆明市政府全面负责阳宗海保护工作的职责,将阳宗海周围546平方公里全部纳入保护范围,主要是为了彻底解决阳宗海多头管理的问题;同时借鉴了滇池、抚仙湖保护和管理实行综合行政执法的成功经验,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明确规定“管理机构在阳宗海保护区内实行综合行政执法,相对集中行使水务、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工业、农业、林业、旅游、规划建设、交通运输、民政等范围的部分行政处罚权”,以实现精简、统一和高效的行政执法模式,彻底改变长久以来“多龙治水”的局面。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段昌群指出,当前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仍有5个湖泊水质处于Ⅴ类和劣Ⅴ类水平,湖泊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种种迹象表明,各大湖泊水污染负荷远大于水环境承载力,污染削减速度赶不上污染增加的速度,实际治理速度赶不上发展要求的治理速度,水环境好转的内在机制并没有形成,大多数湖泊水环境持续恶化的危险性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段昌群说,九大高原湖泊的水环境污染在本质上属于“结构性污染”,也就是说在有限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按现今的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不产生污染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基于水环境和水资源支撑能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高原湖泊的治理是没有出路的;即使当前取得一些进展,也是难以巩固和维持的。为此,需要把各大湖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要突破口,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在源头上消除产生污染的根源,高原湖泊的治理才能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优化发展有机结合。

  “根据一湖一策的原则,希望《总体规划》能广泛听取意见,科学规划,成为高原湖泊治理的一个典范。”段昌群说。

  本报昆明9月4日电本报记者 张文凌 通讯员 黄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