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祥和名邸到恒隆“LV”箱,从汤臣高尔夫到虹山半岛……先是今年4月间的“关注违法建筑”系列报道,再是7、8月的“夏令热线”,本报记者将目光紧紧铆牢了一个个破坏环境,占道毁绿的“城市囊肿”。
虽然在本报持续监督下,在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有关部门频出重拳,“砸”掉了一批违法建筑,但是来自基层和民间“拆违难”的呼声依然不绝于耳。
拆违为何如此之难?难在有搭违者倚势仗权,难在有执法者相互推诿,难在有监督者问责不力……归根结底,就是4个字:有法不依!
今年8月1日,新修订的《上海市拆除违法建筑若干规定》施行已有两年,为此,市人大启动了对违法建筑执法的专项检查,本报记者随同代表深入调研,“再问违法建筑”,试图找到搬除拆违路上一块块绊脚石的法门。
从2009年至今年上半年,本市共受理违法建筑举报33084件,拆除22757件,举报受理拆除率达70%左右。
新修订的《上海市拆除违法建筑若干规定》实施已有两年,当我们再问违法建筑时,有关部门亮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70%左右,很不容易,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政府部门铲除“城市囊肿”的决心和行动;看到了政府部门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70%左右,还需给力,采访中,我们发现拆违办的“有名无实”、相关部门间的推诿扯皮、源头发现机制的不力、问责机制的欠缺……这一串问题仍捆住了拆违的手脚。
拆违办做啥喉咙不响
“阿拉喉咙勿响,言出难行啊!”不少拆违办工作人员很无奈。目前市区两级负责协调规划、房管、城管的拆违办都是临时机构,松散型的架构带来几大难题:一、拆违需要大量人力、财力,但有些区县配备不到位无法落实;二、拆违办没实权,工作人员大多为兼职,很难协调各部门利益,推诿扯皮时有发生。相关人员坦言,在城市管理上,许多“联动”往往在讨论“谁是执法主体”,拖延时间延误战机。要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有效管理,拆违办应实体化运作并配备专职人员。(hold:控制,掌握;保持,继续)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