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中产者”的居住难题:光环背后是艰辛与焦虑

2011年09月09日 09:52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他们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他们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往往是公司的骨干,拥有专业的技能,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们对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对居住对生活对品质有自己的理解;他们有车有房,有体面的工作,有和睦的家庭,有可期的前景;他们受到社会的羡慕,成为无数学子的梦想……无论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这就是中国的“中产者”,顶着美好的光环,被社会寄予厚望,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为这道光环付出的汗水与努力,以及光环背后的艰辛与焦虑。

  衣食固然已经无忧,但居住依然是道难关。

  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房产,多数购于房价高涨大潮之前,面积不大,有家的温馨,但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加,随着父母的衰老,都迫切需要扩大居住空间。

  但是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让无数人羡慕的薪水却显不出分量。城区置业愈来愈艰难,郊区置业却有着这样那样的不便。

  虽然现在房产调控初显成效,保障房越建越多,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阶层享受到居住保障,他们为此感到欣喜,衷心拥护这样的保障策略,但另一方面却默默为自己的居住改善加班加点,努力赚钱。

  本期我们关注了5个披着“中产”光环的普通人,他们的工作性质并不一样,家庭环境也不一样,改善置业的目的也不尽然,但工作的压力、生活的期盼以及住房的焦虑感却高度一致。

  案例1

  人物:樊先生,34岁,内蒙古人,户口所在地北京

  职业:金融单位部门主管,妻子同行业

  家庭成员:3人,儿子3岁

  家庭年收入:20万元以上

  现有房产:西四环90多平方米两居室。

  生活梦想:在公司做到中高层,成为真正的“中产”,再买一辆价值30万元的车,还有一套200平方米的房子,能把双方老人都接到身边来照顾。

  >>生活白描

  案例

  人物:秦先生,35岁,山东人,户口所在地山东

  职业:某公司合伙人

  家庭成员:4人,母亲58岁、女儿5岁、妻子 家庭年收入:40万左右

  现有房产:东五环120平方米三居室

  生活梦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给老人一个完美的晚年,让自己的生活平平稳稳的,工作上有大的进展。

  人物:王先生,36岁,辽宁沈阳人,户口所在地北京

  职业:央企软件开发工作,妻子在某民营企业任职

  家庭成员:3人,女儿一岁多

  家庭年收入:30万元左右

  现有房产:东五环外近100平米两居室

  生活梦想:为即将入学的女儿购买一套学区房。

  >>生活白描

  研究生毕业后,王先生顺利找到一家央企旗下的研究院,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算是在北京扎了根。2003年,又在家人帮助下购置了现在居住的房产,与女友顺利结婚。

  之后不久,王先生又给家里添置了一辆20万元左右的轿车。

  不低的年收入、和谐美满的家庭,早早买了车房,看似已经拥有了一切。“那段时间特别幸福,也算是过上了中产者的生活吧”。不过好景不长,一年多以前,随着女儿的降生,一系列麻烦事相拥而至。

  首先是女儿出生后双方父母都想来照顾,但房子空间有限,根本容纳不下这么一大家子人;其次也是现在让王先生最头疼的学区房问题。王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女儿马上到了读幼儿园的年龄,但在现在住的小区附近却并没有合适的幼儿园可以就读,再往长远一点看,也没有小学和初高中。

  “当时买房子的时候还年轻,并没有考虑周边的教育配套问题,那时候的商品房好像也普遍没有像现在这么完备的教育配套,”王先生称,“稀里糊涂买了一套赶紧住下来,没想到等孩子出生再考虑这个事已经来不及了。”

  虽然王先生和太太工作稳定而且正值上升期,但是如果再新购买一套房屋,对他们来说压力并不算小,而在现行的政策条件下,如果将现有房产转手再重新购置,不仅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而且非常周折,并不划算。

  “眼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天天缠着我问我要去哪里上学,这让我很愧疚也很焦虑。”王先生说。为了能早日凑够在海淀区附近买一套学区房(哪怕是二手房)的首付,王先生和太太没日没夜地加班或者干脆出去赚外快,“没办法,一切为了孩子”,在他们看来,自己头上“中产”的光环简直就是一种愚弄,每天累得要死,但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依然觉得囊中羞涩。

  不低的年收入、和谐美满的家庭,看似已经拥有了一切,但在王先生看来,自己头上“中产”的美丽光环已经愈发暗淡。

  案例 3

  人物:王伟(化名),31岁,湖北人,户口所在地北京

  职业:软件公司研发骨干,妻子是杂志社编辑

  家庭成员:两人 家庭年收入:30万元以上

  现有房产:东五环100多平方米三居室

  生活梦想:早点还完房贷,每年来一趟固定旅行,周末不用加班,能睡到自然醒。

  >>生活白描

  2004年,名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王伟毕业之后在北京某世界500强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由于自己工作勤奋又能干,经过几年的努力,王伟的收入也从最开始的每月4000元上涨到现在年薪20万。在杂志社工作的妻子小娟每月也有8000多元的收入,算是标准的“中等收入”家庭。

  买房前,追求生活品质的王伟夫妇几乎每星期都会去西餐厅吃顿大餐,买衣服更是毫不吝啬,商场里上千元的衣服,只要小娟看上了,眼睛都不眨一下。每年一趟固定旅行,爱琴海、马尔代夫等很多地方都留下小两口的足迹。

  原本他们一直没想买房,直到今年年初妻子意外怀孕,才意识到该有个固定的家。“2008年底,东五环外的房子均价每平方米7000元,当时觉得租房挺自由,犹豫一下也就没买,这一犹豫就拖到了现在,房价已经涨到了每平米2万多。”王伟说,这几年,他的财力在不断积累,却远远赶不上房价的增长速度。

  房贷利率7折的优惠没有了,首付由两成变成了三成。王伟算了算,买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总价在230万元左右,首付要70余万元,他们从家里凑了十几万元,加上自己的50多万存款,总算在东五环外买了一套房子,正式迈入“有产阶层”。

  由于房子明年年底才交房,王伟和妻子一边为即将出生的小宝贝攒奶粉钱,一边要还房贷、付房租,一个月下来,光房租加房贷就要15000多元。“太可怕了,为了一套房子,每个月大半个月的工资就没了。”王伟从未觉得压力如此之大。

  如今供房至上的观念几乎完全改变了他们原来生活至上的观念,买车的计划也无限期推迟了,每年的固定旅游也取消了,买衣服的频率大大降低,并反复衡量价格,西餐厅的浪漫不再,两个人很少在外面吃饭,每天下班再累,也会在家做饭。

  “在世界500强上班又如何?”王伟反问自己。依然是日复一日的加班,不同的只是面对更严苛的竞争和淘汰制度,心惶惶然。物质和社会地位仍不过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透支健康,透支情感,透支生活,那到底是为了什么?”

  “现在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周末不加班,能睡到自然醒。”想到梦想与现实的差距,王伟很无奈。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