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也指出,“可持续”是现阶段保障房设计面临的最大问题。保障性住房前期建设投资巨大,但后期维修、维护资金也不容忽视,这将可能是20年后我国存量保障性住房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随着居住年限的不断增加,保障性住房建筑主体及其内部很多装修材料、部品设备都会老化,这就需要提前考虑未来维修、维护和更替的便利性。同时,我国未来城市化步伐及人口结构的变化、住宅需求的改变则要求住房设计具备较好的可改造性。不具备可改造性的大量高层保障性住房未来将面临无处可去的尴尬,可能成为建筑垃圾。
方寸之地怎么做好腾挪
“廉租房不能真的‘廉’,保障房不能仅仅‘保’。”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树京表示,尽管是保障房,但一定的居住品质仍是不可牺牲的要素。
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不断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居住品质,是对我国住宅设计的一次巨大考验。小面积的套型设计,往往可以通过细节满足多功能需求,对于提高居住的舒适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最为典型的是储藏空间的设计。一个小面积储藏空间的设计,往往能够置换出更多的面积,例如在厨房或卧室入口处利用无效空间作为储藏设计,就可以使居住更为便利。
同时,保障房的套型空间也应具备更好的灵活性。一方面,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套内功能空间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保障房面积及品质的要求也会提高。
从当前保障房设计的思路看,套型的变化有“变大”和“变小”两种思路。
“变大”是指将两套小房子合并为一套大房子,保障对象便可以从两口之家直接过渡到三口之家,这就要求设计不能过多采用钢筋混凝土墙对空间进行分割。
另一种思路则是通过合理设计,实现“变小”。例如将公租房做成90平方米的三居室,同时租给3个单身青年使用。当未来保障性住房供过于求时,可将部分住房改造成商品住宅向社会出售,或是改造成老年公寓、青年公寓等社会功能型住宅,继续由政府持有利用。
因此,专家建议建筑整体设计应留出改造空间,便于套型空间的变化与使用功能的转换。
从国外经验来看,由政府主导的住房建设,是推动整个国家住宅产业化技术发展的大好时机与平台。“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行住宅产业化,势必会提高套型设计的标准化程度,降低建设成本,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良性发展。”刘美霞说,“集约、高效,节能减排的同时提高住宅的质量和性能,这些恰恰是住宅产业化的优势。”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