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北京外来工干一年可申请公租房

2011年10月20日 15:03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谁来住?

  本市外地三类人群可以申请

  本市昨天发布《关于加强本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的通知》,将于12月1日起正式执行。其中明确,外地在京务工人员,也将享有公租房申请机会。

  《通知》中首次明确,三类人群可以申请公租房:一是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住房轮候家庭;二是申请人具有本市城镇户籍,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5平方米(含)以下;3口及以下家庭年收入10万元(含)以下、4口及以上家庭年收入13万元(含)以下;三是外省市来京连续稳定工作一定年限,有完全民事能力,有稳定收入,能提供同期暂住证明、住房公积金证明或社保证明,本人及家庭成员在本市均无住房的人员。具体年限等条件由各区县人民政府确定。

  夹心层人群被纳入保障范围

  据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解释,目前超过限价房标准又无力购买商品房的人群较多,主要包括新就业职工、新毕业学生等,这类群体是北京目前房屋租赁消费的主体。之所以将三口之家年收入定在10万元,一是根据房价收入比测算,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无力购房,需要公租房过渡;二是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数据测算,今年北京市三口之家家庭可支配收入预计为96000元,3口及以下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下、4口及以上家庭年收入13万元以下,在本市属于中等收入以下水平。

  外地户籍最短一年就可申请

  一名在北京工作仅一年的外地户籍工作者,有可能在部分区县申请到公租房。“具体的政策要各区县依照自身情况确定,标准也是动态的。”市住保办相关负责人说,各区县可以根据本区县的产业发展、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及住房保障能力等因素确定,最短期限为一年。

  咋申请?

  外来工应在工作地街道申请

  本市户籍人口在居住地街道申请。外来工申请公租房需要分两种情况:如果是政府集中建设的公租房,外来工需在工作地点附近的街道申请,如果是产业园区筹建的公租房,则要向单位提出申请。

  市住保办审核配售处处长陈炜文透露,如果外地户籍工作人员本身又在产业园区上班,那么他们极有可能在获得社会公租房之前,先在园区内部解决住房困难问题。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园区公租房主要用于解决引进人才和园区就业人员住房困难,具体申请条件由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确定并报区县政府批准后,便可实施。

  三类家庭六类人群可以优先

  相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市民的特殊情况,有几类人将被开绿灯优先配租。其中包括,廉租房、经适房、两限房轮候家庭将优先配租;申请家庭成员中有60岁(含)以上老人、患大病或做过大手术人员、重度残疾人员、优抚对象及退役军人、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成年孤儿优先配租。

  如果是社会单位建设的公租房,将优先解决本单位取得公租房备案资格职工的居住需求,剩余房源将按规定城区向社会公开配租,或者由市、区县政府指定机构按规定价格收购,公开配租。

  有住房者要申请需腾退原房

  有原住房的家庭申请时,原住房为承租公房的,应当腾退,原住房由公房原产权单位或房屋所在地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收回;原住房为私房且已纳入棚户区等公益性项目房屋征收范围或者位于首都核心功能区的,原住房由房屋所在地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收购。具体收回、收购及补偿办法由各区县政府制定,报市有关部门备案后实施。

  多少钱?

  租金不高于所在区域市场价

  根据《通知》要求,本市公租房租金实行“市场定价、分档补贴、租补分离”的原则。公租房租金考虑项目建设、运营和管理成本,按照略低于同地段、同类型住房的市场租金水平确定。其中,市场租金水平将由专业估价机构或市投资中心收集、分解,细化到每平方米的价格。产权单位必须依照“不高于测定项目所在区域市场租金”的原则,拟定公租房的租金标准,如未按照规定标准、期限收取租金,产权单位将被问责。

  合同期限一般三年最长五年

  公租房产权单位将参考《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示范文本,与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合同期限由双方约定,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如果承租人拖欠租金或其他费用的,产权单位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划扣,并由公证机构办理公证。

  租金可从公积金账户直接扣

  承租家庭可提取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用于交纳租金。不同于社会承租需先出具发票再计提,公租房租金缴纳可以直接从公积金账户里划扣。符合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申请条件家庭承租公租房的,根据家庭提出的租金补贴申请给予补贴。补贴对象、标准根据承租家庭收入水平、家庭人口及保障面积标准等因素确定。(赵莹莹)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