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9月底,已开工986万套,占年度计划的98%。现在看,可以在11月底前全部开工。”2011年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能顺利完成已基本没有疑义。
10月2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受国务院委托向常委会报告了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
虽然这样的进度让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住房城乡建设部代表)签了目标责任书的地方政府暂时松了一口气,但后续建设面临的难题不容松懈;未来需要着力解决完成五年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户)目标所需的资金难题,需要在工程质量、分配和运营等问题上下功夫,同时加强住房保障工作的顶层设计。
资金到位六成多
今春全国两会期间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代表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地把任务落实到市县和具体项目,于是才有前述“答卷”。
在土地落实情况方面,根据国务院“各地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量不得低于住房用地供应总量的70%”的要求,今年1~9月,全国已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4万多公顷。国土资源部在今年土地供应计划中单独列出了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优先安排,应保尽保。
在工程质量方面,有关部门普遍加强了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在选址、设计、建材、施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对发现的“瘦身钢筋”等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工程质量总体可控。
在分配和使用管理上,各地都公布了住房保障准入标准,建立了申请、审核、轮候、配租配售和公示制度。不少地方还对保障性住房使用管理进行了动态监测。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问题”,一位人大常委会委员在分组审议间隙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坦言,“今年的建设任务是勉强完成了,但接下来的任务呢,钱从何来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未来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
今年保障性住房建设需投入资金1.3万多亿元。其中,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建设投资4000多亿元,这类保障性住房主要由社会投资,通过销售实现资金平衡;各类棚户区改造投资5000亿元,这部分投资由政府补助一部分,主要通过企业筹一点、住户拿一点等办法解决;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投资4000多亿元,这类保障性住房主要由各级政府、用工企业、社会机构投资等解决。各类保障性住房投入资金在建设和运营期内暂不到位的,在符合风险防范要求的前提下,利用银行信贷等金融手段解决。
“但从资金到位程度看,才超过六成多一点”,这位委员认为,政府应当投入的资金基本都已到位,下一步尤其需要落实企业和居民出资以及银行信贷等方面的资金。
审议中,多位委员都对后续资金的支持表达了担忧。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汤小泉认为,面临年底,资金不到位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今年的1000万套住房中有97%~98%要结转下年,也就是说1000万套的指标,绝大部分要到明年才可以竣工。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资金难以落实是一个实际问题。
“明年的任务更重,需要的资金不亚于今年。”姜伟新在回答委员的提问时也表示,明年的开工规模可能不会像今年这么大,各地方正在上报,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开工的数量可能要比今年的1000万套少,但是明年资金的需要量,可能持平甚至还要略多一点。原因正是今年结转到明年继续建设的保障房的数量比今年还要大。
中科院党组副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方新以一些地区的老旧小区为例指出,因为缺乏维修管理资金这些小区都成了城中村,脏、乱、差,治安也成问题。而保障房可能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它不可能按照商品房来收物业费,这就还涉及到管理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
日趋明晰的住房保障政策
姜伟新表示,2003年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商品住房价格上涨较快,涨幅高于城镇居民家庭特别是大大高于低收入家庭收入增幅,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不足,住房困难问题逐步显现。
从2003年到2010年,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基本形成了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相结合、以市场供给为主的城镇住房政策框架,初步建立了住房保障制度。
现阶段,住房保障有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两种方式。实物保障性住房包括租赁型保障房和购置型保障房。租赁型保障房包含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购置型保障房有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