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能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过去主要依靠的动力是解决历史欠账、高强度投资、大规模利用外资、扩大出口和土地财政。如今,上海正逐渐摆脱对土地财政、房地产业的依赖,进入全方位的经济结构调整时期。
10月30日,上海市市长韩正在第二十三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表示,上海过高的房地产市场价格正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近3个月,房价涨幅环比都是零增长。”
与之相关的是,上海经济对房地产的依存度进一步降低。据介绍,2005年房地产对上海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而今年1至9月房地产的贡献率为8%以下。韩正认为,这是结构调整的结果,也是房地产按照中央要求实现宏观调控朝着预期目标发展。上海正逐渐摆脱对土地财政、房地产业的依赖,进入全方位的经济结构调整时期。
宁可降低一点增速,也要为创新转型创造空间
“130个大中城市土地成交价相对于土地计价的溢价在不断收缩,但比起2008年当时最低的水平还是有下行空间的。”高华证券中国房地产行业分析师王逸说,“我们单单从土地市场指标来看,3到6个月内,政府对房地产调控暂时不大会放松。”
随着国家调控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上海房地产行业增加值占三产增加值比重明显回落,2005年占比为14.7%,而今年上半年下降为7.9%。这表明上海对于房地产业的依赖明显降低,也是经济结构调整最有力的证明。
这种调整,既是外部复杂环境的影响,也是自身转型发展的挑战;既是短期市场波动的影响,也是长期发展规律的约束;既是主动调整转型的伴随现象,也是传统发展模式累积矛盾的反映。
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双重影响,上海经济增速连续3年低于全国水平。“上海经济表面落后了,但是从经济规律而言,这是正常的发展周期。”专家表示,上海经济正进入平缓的增长期,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能成为常态。
业内人士指出,过去上海经济能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的动力是解决历史欠账、高强度投资、大规模利用外资、扩大出口和土地财政。但如今,上海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模式难以为继。数据显示,上海以全国0.07%的土地、1.09%的固定资产投资,创造了全国4.2%的生产总值,贡献了全国7.1%的财政收入。这几乎达到一种极限。在现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想创造更多财富,必须转变经济结构,宁可降低一点增速,也要为创新转型创造空间。
形成现代制造业优势是上海的攻关重点
调整经济结构、去“房地产化”的同时,形成现代制造业优势是上海的攻关重点。新能源、民用航空、先进重大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一批重大专项成果实现产业化,C919大型客机展示样机、全国产化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等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今年上半年,上海高新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7%。
目前,上海六大重点行业发展呈现分化格局。汽车、成套设备行业加快发展,今年上半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比“十五”末分别提高5.8和2个百分点。而高耗能和加工组装型产业占比总体呈下降态势,今年上半年,电子、钢铁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比“十五”末分别回落3.2和2.1个百分点。
经过几年的努力,上海工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未来,上海将通过实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政策,智能电网、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等行动方案,继续发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此,上海设立100亿元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启动实施了4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同时设立了30亿元市级创业引导基金,组建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5个创投基金。
服务业已成为拉动上海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产业调整的最大亮点是,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上海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有几个数字值得一提:1999年,上海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50%;而三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自1996年以后除个别年份外都超过了60%。而目前,上海三产的发展总体呈“5、6、7、8”的格局:三产从业人员占比超过50%,增加值占比接近60%,三产投资和地方财政收入占比超过70%,利用外资占比超过80%。这表明,第三产业已开始崛起。
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10年,上海期货交易量、股票成交额分别居全球第二、第三位。今年上半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成交额均成倍增长。航运中心的软实力也明显提升,今年上半年,上海港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31.6万标箱,全年有望首次突破3000万标箱大关。国际贸易中心的功能不断增强,上半年关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近1/4,外高桥保税区生产总值、商品销售额、税收均占全国保税区总和的一半。(记者 吕网大 谢卫群)
“去房地产化”是必由之路(快评)
马冰一
上海房地产行业对GDP贡献率的降低,这是上海发展的新气象,折射出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趋势。
长期以来,房地产业对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和筹集税收起到重要作用,部分城市卖地收入与房地产相关税收甚至占到财政的半壁江山。然而,“土地财政”也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对土地的巨大需求,导致部分地方政府千方百计征地开发,挤压了耕地资源,也酿成了不少社会矛盾;片面倚重房地产投资,还致使地方政府发展其他产业和鼓励居民消费缺乏动力;房价、地价高企,居民生活成本随着水涨船高,投资环境也趋于恶化;房地产泡沫出现,风险累积……过度“房地产化”引发的种种问题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埋下隐忧,值得警惕。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这或许会影响到地方政府取得的短期收益,但长远看,“去房地产化”是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