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倒按揭模式现身京沪 “以房养老”如何突破瓶颈(2)

2011年11月10日 04:47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与房屋出租相比,这一模式对老人而言究竟划不划算呢?

  粗略地估算,以北京一套价值为200万元的房子为例,如果出租,目前每月租金收益大概为4000元;如果抵押10年,按照价值的60%则可获得贷款120万元,平均每个月可贷1万元(扣除利息,实际到手不到1万元)。当然,这本息都是要还的。在此期间,老人可以同时获得租金收益,因此每月最高可以拿到1.4万元。

  显然,如果纯粹想赚钱,这样的方式是不合适的,它本质上是一项抵押贷款业务,贷款人要以支付利息为代价。但是如果10年之内经济负担较重,并且预期将来有还款能力,这便是个可以考虑的选择。

  比如,55岁的居民,未到领取养老金的年纪,但是孩子正在上大学,开支较大。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抵押房屋,等将来孩子工作了,自己也有养老金了,就有能力偿还贷款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方式的“以房养老”是一种过渡举措。

  依照中信银行的设计,只有年满55岁以上的老人,名下有两套以上的房产,才符合贷款条件。适用人群比较有限。

  水土不服怎克服

  记者在北京市东花市街道对5位老人进行了随机采访,他们大多对记者所说的以房养老感到陌生。听了记者的介绍后,有4位老人明确表示,目前的养老金足够生活,不会考虑把房子抵押出去。

  67岁的陈大爷退休前在一家企业任经济师,他认为,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中国未来的大问题,将来完全靠养儿防老不现实。国外的成功模式,我们可以探讨和尝试,但能不能符合国情要看今后的实践。“不过,在目前年轻人买房艰辛的情况下,这样的观念恐怕暂时很难获得认同。”

  事实上,以房养老的模式进入中国已有数年时间,但是却表现出“水土不服”的症状。“有房要留给孩子”,这一传统观念正是以房养老难以得到推广的重要因素。中信银行的模式基本克服了这一问题,不过门槛较高,覆盖面较窄,未来前景如何,仍有待观察。

  除了观念问题,以房养老也存在现实操作层面的问题。此前,除了银行、公积金中心,甚至一些民营养老院等都曾借鉴国外的“倒按揭”模式,均未能走远。究其原因,金融机构和老人之间在有关具体细节方面较难达成默契,机构的收益难以确定,再加上国内缺乏完善的配套法律政策,因此有关机构开展此项业务积极性不高。

  而养老机构的不稳定性,则让老人心有疑虑:在签订房屋抵押协议之后老人可能还健在几十年,几十年间该养老院如果发生变故,协议该如何执行?如果服务质量与预期有差距,老人的权益如何保障?

  有关银行业务专家认为,目前在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11%以上,而公共养老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只占人口总数的15%,推出养老按揭是对社会养老体系的有效补充。在房产仍然被视为保值增值的资产的当下,以房养老对于相关机构来说仍然有较大吸引力。

  但是,眼下的重重困难惟有得到确实破解,以房养老才能真正成为老人们放心的选择。本报记者 谢卫群 余荣华

  北京“十二五”老龄事业规划鼓励“以房养老”(链接)

  10月公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北京将鼓励商业保险企业、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建立公益性中介机构,开展“以房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试点业务。

  该规划显示,2010年,北京全市户籍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35万,占户籍人口的18.7%。预计到2015年,户籍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20万,占户籍人口的23%;65周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212万,占户籍人口的15%。

  (本报记者 余荣华整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