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1日电 (房产频道 李建宗)住建部10日发布的数据让有关年内保障房计划能否如期完成的争论变成了杞人忧天,截至10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超过1000万套,提前两月完成年初计划目标。
保障房计划的执行过程有没有问题?当然有。地方财政吃紧、选址离城区较远、工程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分配不公现象常见、退出机制不完善等等问题显而易见,引得一些专家和地产商常常在各种场合冷嘲热讽。
但这不该成为保障房建设过程中犹豫和延宕的理由。过多关注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会导致对保障房建设的理解偏差。保障房建设的最终目的,不是让每个人都住上称心如意的房子,也不是为了在分配过程中实现绝对公平,而是通过3600万套住房数,最大限度地解决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将他们从追逐和热炒商品房的群体中剥离出来,化解其在高房价背景下焦灼不安的情绪。同时,也通过住房总量的增加,平抑商品房价格泡沫,使其回归合理水平。可以说,保障房建设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
因此,尽管保障房计划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其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比例还不到7%,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保障房建设没有理由因为暂时的困难和争议而犹豫延宕。
只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如期推进,保障房对当下的商品房泡沫都将起到强有力的抑制作用;只要有足够的住房数量存在,即便分配过程中存在个别不公正的现象,房价和房租也高不起来——或许这才是个别地产商及其利益共同体替决策层“操心”保障房弊端的原因所在。
在这类“操心”中,最常见的说法是将高房价的责任推给土地供应制度,认为是土地稀缺引发了房产稀缺,呼吁放开18亿亩红线。但放开18亿亩的目的是什么?是让更多的土地进入市场,建出更多的住房,平抑价格。而这不恰恰正是保障房建设在做的事?尽管保障房建设与扩大商品房用地有本质上的区别,同样是通过扩大供给来解决问题。有什么理由一方面对保障房冷嘲热讽,一方面又呼吁放开18亿亩红线呢?
经过一段时期的宏观调控,房价拐点目前已经若隐若现,降价预期正在部分地区变成现实,保障房建设的顺利实施,无疑将大大加快这一进程。而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将取决于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能否不受闲言碎语的干扰,坚决执行中央下达的保障房任务,尽最大努力去克服当前困难。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